近日,00后复旦新生曾健宇向父母“借钱”上大学一事,引发了广大网友热议。据曾健宇同学介绍,他在暑期通过做家教已经挣得3000元,其中一部分用来交了学杂费,剩下的是找父母“借”的。曾健宇自己也表示,以后会将钱还给父母。(9月10日《中国青年报》) 孩子向父母“借钱”上大学,很容易被当作一种噱头,在固有的亲情传统中,孩子上大学由父母供养是理所当然,而囿于亲情伦理,代际间的这种“借贷”或许是形式大于实质。但是,于孩子独立来说,这种形式却在观念上很有意义。 首先,它转变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经济关系的观念,不让亲情与抚养义务成为孩子索取的“凭证”,从小给孩子灌输花父母的钱合理有度、生存独立的观念。其次,在引导孩子摆脱对父母经济依赖方面有更多主动尝试,渐进式“断奶”,比如,让孩子做家务赚零花钱,日常生活费限额等。像上大学或许父母提出让孩子来“借款”太极端,不妨从“供养”改为“资助”,向孩子释放更清晰的信号,在温和中去引导孩子学会自主独立。 对孩子来说,经济独立与自主是摆脱依赖的基础。如果孩子内心真的将家长给的生活费、学费当成“借款”,那么,他就已经有了清醒的自主意识与意愿,愿意去直面成长的勇气。那么,“借款”也会转化成为压力和动力,学会精打细算,懂得节制;另一方面还会像这名新生一样,尝试去赚钱,尽管这种做法还值得商榷,但孩子主动“精神断奶”的尝试,可贵且值得鼓励。 木须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