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天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19年09月23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偷偷打钱”让隐形资助更加公平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过分析学生在校刷饭卡数据,比对困难生库,并结合学生综合表现,找出每月在食堂吃饭60次以上、每天吃饭低于平均值8元的学生进行隐形资助。(9月22日 澎湃新闻)

    在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的风险社会,高校要实现资助公平面临着不少挑战。一方面,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一些家庭经济不够困难的学生,也会通过弄虚作假去进行利益变现;另一方面,部分寒门学子为了不损伤自己的体面和尊严,宁可放弃接受资助的机会,从而导致有限的资助资源没有“好钢用在刀刃上”。

    为挤掉贫困生群体中存在的水分,一些高校采取了“比穷演讲”等立竿见影的做法,大张旗鼓地将困难学生与非困难学生割裂区分开。“再卑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为了获取资助资源,一些贫困生不得不牺牲自己的权利与尊严。

    在过去,识别、甄别贫困生更多的依靠“人”;形形色色的证明材料,一环扣一环的资助申请流程,不仅导致资助工作效率低下,还充满了被“钻空子”的风险;当明明不困难的学生却得到了助学金、当非困难学生拿着助学金大手大脚地消费的时候,资助公平就会大打折扣,影响了学生们对资助工作的价值认同。

    在互联网无所不“加”的当下,通过大数据技术对贫困生进行精准捕捉和隐形资助,让资助工作更加公平、更加柔软、更加温暖。从“撒网式打捞”的粗放式资助到如今的精准式资助,技术手段的背后,隐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

    每月在食堂吃饭60次以上、每天吃饭低于平均值8元钱的学生,通常都是贫困生。“偷偷地打钱”在资助公平和呵护学生权利、尊严上实现了平衡,既精准高效,又充满了朴素人性中的善良与责任,显然值得点赞。

    “偷偷打钱”彰显了学生资助的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根据实际需要来发放;不管学生是那一个学院、哪一个年级的,只要有资助需求,就应该打破传统的资助模式进行帮扶。

    高校资助工作的初衷,在于通过“弱势补偿”让贫困生“生活上多一些保障,心灵上多一些温暖”,将制度护佑和寒门学子的自强不息有机结合起来。

    偷偷打钱,用更加隐形、更加柔软的手段,点燃了寒门学子的希望之灯,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杨朝清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