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山西省襄汾县大邓乡赤邓村因一则公告受到关注。该公告显示,10月1日起,该村不允许过满月、一周岁生日、六十岁生日、搬家宴请等,葬礼不准披麻戴孝、不准进行祭奠活动、不准送花圈纸扎等。“凡有以上情况,全体村民不准前去参加,否则,道德银行的星级积分给予降级,贫困生、转学、上户等手续不予办理。”(10月9日红星新闻) 推行移风易俗,主张一切从简,整治婚丧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实属必要。然而,这样一刀切的“硬推强逼”行为,委实让人难以接受。如果说孩子出生办满月酒、老年人办寿宴,不允许大操大办还可以劝告的话,那么人去世不准披麻戴孝、不准人祭奠、不准送花圈,则有些无理了。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为了落实公告这些规定,该村还用行政强制简单粗暴介入,甚至搞起了“连坐”,要求全村人不准参加,违者贫困生、转学、上户等手续不予办理。显然,这种擅自中止国家惠民政策之举,让无关群众利益受损,涉嫌权力越界,甚至违法违规。移风易俗“硬推强逼”,颇有矫枉过正、急功近利的味道,不仅难以有效整治丧葬礼俗,反而容易因缺乏民意而流于形式。正如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简化丧葬礼仪应该倡导,不应该强制硬性规定。确实,对民间的不良习俗,还是采取教育引导为宜。 在这方面,许多地方探索了一些有益的做法。比如,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群众树立节约的风气,发挥党员干部自身的带头作用,对节俭办酒席的家庭进行表彰,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让群众自觉移风易俗。此前有报道称,天津某地居民如果丧事从简,政府给予资金奖励;北京某地在村里建设“红白喜事大厅”,对符合移风易俗标准的操办,还会得到村里的补助。这无疑起到了改变传统陋习、引领文明新风的积极效果。 移风易俗不能一味“硬推强逼”,它需要一个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过程。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的,“乡土社会的变迁是很缓慢的”,移风易俗也应寻求善治智慧,不能简单地进行一刀切。付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