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老师提问,有学生回答,有学生沉默。这是常规的课堂,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听得聚精会神,有的学生却开起了小差。 在海曙外国语学校,课堂是另外一副样子。老师先讲几分钟,学生在下面听,然后四人一组就老师的问题开展讨论;讨论结束,老师邀请某一小组的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发言完毕,这位同学会说:“我代表我们微共体发表如上意见,其他成员还有补充吗?”或者说:“我们微共体展示完了,其他微共体有没有补充?”如果有,讨论继续……这个过程中,老师一直在倾听,在合适的时候作补充或总结,然后大家一起学习。 □记者 王伟 学生独学——微共体内讨论组学——不同微共体之间补充交流群学,这种名叫微共体的协同学习方式,正是海曙外国语学校一直坚持的办学特色。11月27日,来自北京、贵州、湖南、合肥等省市的校长、老师近百人,来到“海外”取经,走进课堂看师生和生生如何互动,听校长薛瑞芬讲述学校在微共体方面的各种探索。 林艳玲是北京市丰台区草桥小学的校长,当天,她在“海外”走访了一天,一间一间教室看过来,和老师学生聊天,听薛校长的演讲,观摩微共体协同学习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我不是一个人来的,我还带了学校另外8名老师一起来交流,我们学校2017年正式引入微共体教学模式,现在也有不少进展,但是薛校长他们走得更早更远,值得我们学习。” 在林校长看来,以往的课堂更关注对知识的教学,但微共体协同学习模式下,孩子们除了学习知识,还学会了与人交流沟通,懂得接纳包容,这对孩子们未来真正融入社会非常重要。 林校长与薛校长的结识,缘于她们共同参加了10月底到11月初的第三届全国学习共同体大会。大会上,海曙外国语学校作为全国13个学习共同体研究项目校之一,同时也是浙江省唯一的受邀学校参加,薛瑞芬校长做了《“海外”与“学共体”的八年情深》主题分享。 微共体是微型学习共同体的简称,是指为数不多的学生、老师或者家长,在一定组建原则的指导下,自主或经引导选择合作伙伴而组成的相互协作、荣辱与共的紧密型团队。这样一个团队紧密到什么程度?在薛瑞芬校长看来,在微共体内,成员之间有学习关系,他们是一个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学在一起;同时又有团结协作的工作关系,他们做在一起。长期学在一起、做在一起,有时候还玩在一起,慢慢就有了情感关系,是一个亲密的情感共同体。微共体承载着建设学校合作文化的使命,既包括班级合作文化的培育、教师合作文化的培育,也包括家校合作文化的培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