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监测分析发现,在目前下载量较大的千余款移动APP中,每款应用平均申请25项权限,平均收集20项个人信息和设备信息。其中,根据《中国光大银行手机银行隐私政策》,使用银行APP还需要获取性取向、婚史、好友列表、精准定位等信息。(12月22日《工人日报》) 众所周知,性取向是一个十分隐私的话题。假如说心理学、医学、生物类APP想要获取这种信息,还勉强说得过去,至于金融机构收集这种信息,即使找再多的理由也无法说服人。在笔者看来,这种信息对于银行而言并没有任何正当意义,而是相关银行在利用不平等地位“使性子”“玩霸道”。 银行相对用户来说处于强势地位,想获取什么信息就获取什么信息,假如用户不同意,就无法使用APP。记者下载该APP使用后也发现,如果选择暂不同意该隐私政策,则无法使用光大银行手机银行相关服务。可见,该银行APP在公然对用户“玩霸道”,完全不把用户权益放在眼里。 再从商业角度来说,银行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商业逻辑。因为银行APP是为用户服务的,过度收集信息会让用户反感,并不利于银行形象和业务。但银行为何还要这样做呢?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希望该银行手机APP负责人公开解释,为何获取用户性取向、婚史等无关银行业务的信息?令人遗憾的是,该银行在声明中,并没有就收集性取向等信息给出具体理由。这同样是一种很傲慢、很霸道的表现。 要想防止手机APP强制授权、过度收集用户信息,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比如规定APP收集每一项个人信息要说明原因或理由,以彰显“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同时,相关标准必须是强制性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实施效果不明显,也因为是推荐性标准。 由于手机APP随意、霸道获取个人信息侵害了用户隐私及安全权益,这种侵权现象绝不是小事。唯有强化法制、标准和执法,如加快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用技术手段监控APP,才有望把肆意撒欢的APP关进法治笼子。冯海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