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泗洲头镇中心小学 柳慧琳 信息多元化下的社会,学生家庭教育缺乏必要的方法指导,加上传统教育本身又是共性有余、个性不足,需要学校教育更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农村大量学生家长都外出打工(大约占到农村学生的65%左右),还有一些是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的,子女基本上和祖辈在一起,实际上形成了家庭教育的真空,而一旦失去了家庭必要的教育与约束,特别是在幼小年龄阶段,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基于这样的情况,笔者针对儿童心理特征,从“特别之处”入手,关爱他们的心灵健康。 走进家中,关心孩子的生活 家庭访问是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指导家庭教育、协调学校和班级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同家长建立友谊,共同教育学生的一种传统方法,是教师的一项教育手段。 在一些家庭中(尤其是农村),对教育意识极为淡薄,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笔者在家访中发现,现在多数家庭把学生考分放在第一位,把身体健康放在第二位,而把品行与心理健康放在最后,正因为这样,家长们(尤其是祖辈)根本不关心他们的心灵和生理上的成长,都认为孩子们吃饱穿暖是他们的事,而学习是老师的事。 开学半个月后,笔者发现班上有学生不讲究个人卫生。学习不错的女生莹,长得清清秀秀,头发却绑得乱糟糟的。课桌和书包里的书是全班最乱的,而且她坐过的座位四周总是有垃圾。经家访我才得知女孩是单亲家庭,而且爸爸在外地打工,长年不在家,虽然有奶奶照顾她,但孩子的生活都是自主自理。 家访后,笔者针对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和家长做了沟通。几星期过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有明显的好转。 走进班中,关注他们的喜好 班主任的活动场地不应局限于办公室,还应到同学中间,听听他们心里话。 笔者所带的三年级孩子,从心理生理上都有所长成。不再像一年级孩子那样时不时来办公室报告某某同学怎么了。他们有了自己的小心思,小想法。课间活动时,笔者时不时会走到教室,看看孩子们在干什么,听听他们有什么想说的。有时会叫上几个孩子在校园里走走,聊聊天。 班上的晨,内向,体质有些弱,是个重组家庭的孩子。在课堂上根本没见过她举手,偶尔在课间只见到与一个女同学窃窃私语。偶然一次美术作业中,笔者看到了她的优点,并把她的作品在课堂上展示(让她有自信),课间把她周边的同学叫上一起聊天(减少她的压力和紧张感),几次过后,晨的崇拜者多了,脸上表情也丰富了,甜甜的笑声也有了。到了第二学期开学,班级在竞选班干部时她还当上了宣传委员。笔者在心中也暗自窃喜。 走进心里,关爱他们的心灵 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家长只关注于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殊不知他们虽然胃饱了,但心是空的。 如何把孩子们在家为王的放任、在外如鼠的胆怯糅合起来,如碱性与酸性中和一样达到一个最佳的心理状态,班会就是一个最佳的锻炼平台。只有在群体活动中,才能发现孩子的“多元智能”,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成长的机会、锻炼胆魄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身心的锻炼和情感的体验,从而磨炼意志、丰富心灵、增长才能。 比如,针对莹的情况,我在班中开了几种不同形式的主题班会:我是自理王和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在家访后的一个星期我就准备了我们302班的第一次主题班会——我是自理王系列一叠衣服比赛。在这次比赛中,我让莹作为主持人,让她做“老师”。从那个星期后,莹的头发梳得干净了,课桌也没那么乱了。 孩子们的进步,是靠一点一滴累积的。想要把小小的土丘变成高大的大山,靠的是每天的日积月累。笔者相信,只要坚持不懈,无形的心灵抚慰和德育浸润,将为孩子们耕耘出一块校园乐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