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区古塘初级中学 刘富垦 当前中小学最大的弊端,就是被卷进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劳动教育也常被扭曲,只是作为惩罚的手段。这种所谓的“劳动教育”,往往使学生错误地把劳动视为“劳动改造”,对劳动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甚至鄙视、厌恶。 那么,如何改变这些不良现象?笔者以自己所在学校为例,梳理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做法、心得。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 1.科技活动 在校园内开辟学农场所,因地制宜扎实推进种植养殖实验基地建设,涌现出一批内容有特色的品牌基地。基地内分为种植区和养殖区:种植区有花卉栽培,养殖区主要有四大家鱼的养殖。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养殖、种植的研究,在实验研究中,观察动物和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探究植物的栽培技术和动物的养殖方法。学校利用这一平台,有计划地开展植物的繁殖(扦插、嫁接、分根)、修剪、除草、松土、施肥等科研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热情,同时又促进了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使命感,受到了广大师生喜爱。 2.家庭劳动 在家庭生活中学会洗涤、烹饪和常用家电的维护使用,这是每个学生必须学会的一些基本生活技能,但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不会洗衣做菜的人很多,因此,加强一些基本的家务劳动非常及时和必要。我校进行了一些烹饪知识和常用家电的使用与维护的讲座和培训,并进行一些实际的操作比赛,让学生掌握生活中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和基本生存技能。 3.公益互助活动 “相互缺乏关爱以自我为中心”是现在这些孩子的主要特点,要改变这些现象,除思想教育外,还应让孩子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在活动中体认自身的价值、体悟担当,培养社会责任感。 公益劳动包括多种工农业生产劳动和各种服务性劳动,如参加植树造林、社区服务、帮助烈军属和孤寡老人等。我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如“我当镇海名人故居宣讲员” “我为敬老院送温暖”等,让学生在公益活动中体认、体验、体悟,从而改变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4.开展各种科技制作活动 劳动教育应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建立以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让劳动教育成为中小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和立德树人的新载体。 学校有水动力车的制作活动小组:在相同水的情况下比谁的车行得远;桥梁的制作活动小组:在桥梁不超过22克情况下比谁的承受力大;冲浪纸飞机的制作小组:在相同距离情况下比谁的用时少;风火轮的制作小组:在相同距离情况下比谁的用时长;电子制作小组的制作也丰富多彩:有电子门铃的制作,有电子鸟的制作,有收音机的制作,丰富多彩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生活热情和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 校园里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层出不穷,也丰富了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 二、立德重劳弘扬劳模精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教育具有示范、激励、导向和自律等多种功能,在学生思想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大力宣传大国工匠和劳模精神,培育劳动情怀,弘扬工匠精神。 多年来,学校坚持举办“先进劳模演讲会”“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在学校网、橱窗等宣传栏推送劳模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感受劳模精神、聆听劳模故事、分享工匠情怀,引导师生学习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并逐渐沉淀为特色校园文化。 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这个道理正在潜移默化中走进学生的内心。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深切感受到劳模精神在文化传承、爱国情怀、道德提升、教育导向等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均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一致性,学校可通过信念引领、故事分享、日常示范机制等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涵养深厚的劳动情怀,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将劳动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等道德品行的养成,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与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积累劳动经验、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塑造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并真正懂得感恩,学会关爱和珍惜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