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区章水镇中心幼儿园 陈文文 当今社会,3岁左右的幼儿沉溺在父母祖辈的爱护中,“非常6+1”的模式让刚来园的幼儿手足无措,他们不知如何穿脱衣裤、整理玩具,就连上厕所也需老师帮忙。在目前“包办式”家庭教育中,“重智力发展、轻劳动教育”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样的教育正不断腐蚀孩子们“想动手”的欲望,对孩子成长非常不利。在此背景下,为了增强其独立生活能力,小班开展劳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一日生活皆教育,培养劳动意识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都蕴含着教育契机。虽然各个环节有时间限制,劳动教育机会并不多,但教师可以将教育的方法策略渗透在一日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改善孩子们目前“懒惰不自知”的现状。 1.学习——以大带小,亲身体验 章水“留守儿童”居多,父母在外工作,而祖辈教育方式便是“包办代替”,有时还会要求老师和他们结成统一战线。为此,刚入园的孩子,面对简单的劳动,竟表现出不知所措、手忙脚乱的现象!为培养幼儿自我服务意识,我们采用了以大带小、榜样式学习的形式。 如:午睡起床,孩子们不肯学习穿衣穿鞋,却坐等老师帮助,为改变这一现状,便带领孩子们前去参观大班孩子的起床时刻,当她们看到哥哥姐姐自己穿戴整齐,佩服感油然而生。次日邀请大班孩子帮忙给弟弟妹妹穿衣穿鞋,整理床铺。小班孩子感受到大班孩子劳动成果后的喜悦,初步产生了劳动意识,也会激发其动手欲望。 2.随机——细心观察,时时教育 “时时是教育之时,事事是教育之事。”在一日生活中,老师应该掌握的一项技能是随机教育。这也是劳动教育之源。如在区域活动中,看到一些孩子整理积木时总是随意摆放,教师便请幼儿讨论此种行为的好坏,应如何整理等。最后,将讨论结果呈现在“区域公约”中,让幼儿明白整理的重要性。同时,班内也创设了一面留白墙(随机教育板块——“今天,你的表现好吗?”)将教师发现的随机教育现象制作成图片粘贴,进行前后对比。 3.坚持——科学奖励,浅获成就 俗话说: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和劳动意识的养成也有一个周期,坚持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老师心中要有培养目标,清楚了解每天侧重培养孩子哪方面的劳动技能,并不断提醒和激励每位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于每天有点滴进步的孩子给予表扬,建立科学奖励规则。 4.监督——建立机制,遵章守序 建立“小组长”监督机制。从幼儿中选出自理能力及自律能力均较好的几名幼儿作为“小组长”来分担教师的工作,让他们对其他幼儿的行为进行监督。如活动结束后,督促大家共同整理活动区域,材料及时放回原位;提醒同伴在开始游戏前,仔细阅读游戏流程图、遵章守序,游戏结束主动收拾区域,爱惜自己的劳动成果等。 二、“自然农场”勤耕耘,培养劳动技能 章水镇中心幼儿园后山旁有块空地,小朋友们都亲切地叫它“自然农场”。 在农场里,每班有专属的一块自留地,孩子们可以在这里种上一些植物,如:玉米、土豆、蚕豆等。比起在教室,他们更喜欢社会这个大课堂。 1.每周一“课”,勤劳耕耘 别看小班小朋友劳动能力比较弱,可他们却对这一亩三分地情有独钟。为此,我们将每周二定为“劳动日”,带幼儿到“自然农场”劳动一次:拔草、捉虫、浇水、施肥,稚嫩的小手为植物注入鲜活生命。幼儿在此过程中知识面开拓了,认识了很多种子和植物,同时也在拔草、浇水、施肥过程中了解了植物的基本生长规律,并体验了劳动的辛苦与自足。 2.抽空一“玩”,劳逸结合 有时为了增加劳动趣味性,我们还会进行一系列的游戏。例如:小一班的幼儿去田里给土豆宝宝做护理。老师将幼儿分成三队:浇水战队、施肥战队、除草战队。每一位孩子牢记职务,努力地给土豆做护理,助它更快长大。同时,让孩子们用稚嫩画笔记录属于他们的“自然日记”中,并将其带回家,利用亲子时光来记录田间的那些劳动趣事。 3.结束一“整”,细节体现 每次活动结束,教师会引导孩子整理农作工具,到了小班第二学期,他们已经学会了很多本领。如:活动结束回园后,会清洗自己的劳动鞋,会整理和摆放劳动工具,太阳猛烈时会主动穿上防晒服、戴上遮阳帽等。而且,这些细小的行为完全不需要老师提醒,大部分孩子能自觉做好每次种植活动回来后的各项工作。 从小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对于幼儿独立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为以后的习惯养成打下基础的同时,也为幼儿园教师减轻工作量。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力的事,只有当他们真正养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的习惯后,才能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