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0年04月24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姓话语

吴玉涵 绘

    对学校推广作揖礼 不妨多点宽容

    近日,浙江衢州衢江区117所学校推广作揖礼引发热议。4月21日,衢江区教育局教育科科长吴明杨回应,作揖礼一方面是为避免疫情期间师生近距离接触,另一方面是助推传统文化和“衢州有礼”品牌打造。香港中文大学国学中心主任邓立光则表示“必须坚持下去”。

    (4月22日 中国新闻网)

    保持社交距离是防疫期间的常态化行为。衢江区117所学校推广作揖礼,就是针对举国防疫背景下复学开课新情况的应对举措。有人据此提出“演戏”“作秀”“没必要”的质疑,甚至将其扣上“形式主义”帽子,显然不无小题大做的过分解读。

    其实,对特殊时期的“作揖礼”不妨多些宽容,少些上纲上线的苛责。

    新冠病毒突如其来,过去习以为常的握手、拥抱、拍肩膀等打招呼习惯,成为人们敬而远之的行为禁忌。在此背景下,国外有人祭出了“碰脚”“碰肘”打招呼礼节。尽管这种方式规避了“握手”交集,但仍存在“肢体接触”的行为弊端,恐难以彻底隔离相互感染的风险。相比之下,由“衢州有礼”延伸出的“行作揖礼”,既表达出彼此打招呼的礼貌,也落实了行人间保持社交距离的防控要求,堪称是顺势而为、有礼有离的礼节创意。

    诚然,“作揖”作为古代社会交际中较为常见的礼节行为,迄今已有数千年历史。拿这种“老掉牙”的礼节让现代学生效仿,似乎有些复古繁琐之嫌。但一个必须直面的现实是,孩子毕竟不是充满理性的成年人,扎堆聚集、打闹嬉戏是他们的天性,即便校方、老师再三提醒,恐也很难规避孩子们肢体接触。与其苦口婆心地不断强调、重申,倒不如以一种礼仪的方式引领其记忆犹新。

    “作揖”的行为姿势是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这种颇具绅士风度的问好礼仪也算是一种传统文化。在当今学校推广“作揖礼”,既可以让温馨校园呈现出彼此谦恭、彬彬有礼的文明氛围,让校园防控和保持距离有一种郑重其事的仪式感;也势必会让课余时间的校园节奏“慢”下来,无形中减少了聚集触碰的机会。可谓是防疫、礼仪两不误。

    同时,学校推广作揖礼也契合浙江衢州对“衢州有礼”的品牌宣传,不失为对广大学生进行礼仪文化教育的一次机遇和载体。至于有人质疑其是不合时宜的“复古”,甚至担心以后见面问好还要不要“握手”,这其实大可不必多此一虑。握手早已是深入人心的行为常态,当下社会的生活快节奏也难以会让“作揖礼”成为礼仪主轴。即便是将来偶有学生继承实施了“作揖”礼仪,在众多问好方式中多此选项也不足为奇。多从正面解读、多些向好引领,这应该是人们继承传统文化、包容探索创意的积极态度。

    张玉胜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