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江苏常州市5年级小学生缪可馨从教室跑出后翻越栏杆坠楼身亡。其家长张女士称,当时缪可馨刚上完作文课,事发前,缪可馨的作文被老师评价要“传递正能量”。12日,金坛区政府办、教育局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发布通告称,未发现当天课堂中存在辱骂、殴打学生情况,排除他杀。(6月14日《新京报》) 一条鲜活的生命,还未享受完少年的美好时光就远去,实在令人扼腕痛惜。更令人痛心的是,网传小女孩是因为作文被老师批“传递负能量”后坠楼。这越发让人难以接受。 家属提供的作文《大圣三打白骨精》读后感显示,文中该女生写道:“不要被表面的样子,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在如今的社会里,有人表面看着善良,可内心却是阴暗的。他们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卑鄙手段和阴谋诡计,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段话被老师画线标出,并在上方注释“传递正能量”。此外,剩余部分的大部分内容也被用红线圈出,或干脆用“错号”划去。 现实中,不少老师吐糟学生作文缺乏真实性,并不断呼吁学生多些真实的作文。当学生通过作文表达真实想法时,又因没有“传递正能量”而遭老师否定和批评。 也许该女生在作文中表达了真实想法,也因此揭露了现实中丑陋的现象而感到很自豪、很有成就感,甚至期待获得老师的表扬。没想到的是,竟然遭到老师的否定和批评,落差之大,其很可能深感失望。 虽然“未发现当天课堂中存在辱骂、殴打学生情况”,但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方式都值得商榷。 一份简单的通报,没法还原和澄清事实,还有很多“谜团”亟待厘清。当务之急,需要有关部门继续深入调查,查清真相,给家长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重要的是,个案的发生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教育中正能量的东西很受欢迎,“负能量”往往不受待见。事实上,学生作文“负能量”被老师批的还是多见的,只不过没有诱发悲剧,没有进入民众视线罢了。 有时候,不止教育如此,现实中也是这样的,以至于在某些老师眼里容不下“负能量”。然而,没有“负能量”,就没有“正能量”。正因为有了“负能量”,“正能量”才更“正”。 社会也好,教育也罢,如同一枚硬币,既有正面,也有反面。教育学生,不仅要让他们看到“正能量”,也要看到“负能量”,并教会他们明白是非,懂得区分“正负能量”。而不是一味只要“正能量”,本身就是“负能量”的该批评必须批评。 说到底,教育的字典里不能只有“正能量”,而应两者兼顾。 接下来,除了进一步查明真相,落实责任之外,关键是,还要反思如何吸取教训,以什么样的姿态对待生命,究竟应该营造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如何真正杜绝悲剧再现。李万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