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国内儿童阅读需求上升,少儿阅读市场逐渐扩大。然而,部分粗制滥造、内容失格的童书流入市场,容易对少年儿童产生不良影响。媒体调查发现,不少童书可谓“儿童不宜”,有的内容奇葩,让人无法理解;有的充满歧视思维,将扭曲的观念投射到作品中;有的赤裸裸展示血腥、暴力,让人强烈不适。(6月14日《半月谈》) 事实上,这种令人大呼恐怖的情节只是“奇葩童书”的一个缩影。据报道,伴随国内儿童阅读需求上升,少儿阅读市场逐渐扩大。然而,部分粗制滥造、内容失格的童书流入市场,容易对少年儿童产生不良影响。再比如,有些童书赤裸裸展示血腥、暴力,让人强烈不适;有些童书把扭曲的观念投射到作品中,将正在讨论问题的女孩形容为“长舌妇”…… 不客气地说,这些三观不正的童书就是“毒草”。儿童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任由这些“儿童不宜”的童书在市场上横行,无疑是对“祖国花朵”的一种精神摧残,其毒害不容小觑。 童书“儿童不宜”,谁之过?这恐怕和近年来爆发式增长的童书市场不无关系。数据显示,我国童书形势一片大好,每年出版四五万种童书,总量居世界第一。但快速增长的背后伴随着童书市场的鱼龙混杂,大量功利性、速成式的儿童书籍大行其道,不少粗制滥造、内容失格的童书也流入市场分食“蛋糕”。 在巨大利益诱惑下,出版社一味求新求快,责任意识不高,内容把关不严,是“奇葩童书”产生的直接原因。同时,监管漏洞也不可忽视,尽管近年来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非法有害出版物的查处力度,但仍存在力有不逮之处。比如,究竟什么样的情形才算恐怖、残酷,规定细则语焉不详,不利于依法监管和打击。 除出版行业加强自律、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外,给孩子买书的家长更应当好儿童阅读“把关人”的角色。买书是儿童阅读的第一步,也是家庭教育的第一步,此时家长需要睁大眼睛、多加鉴别,自觉、主动地抵制粗制滥造的童书,让“劣币”失去市场。 更重要的是,家长要参与到儿童阅读的过程中去,用陪伴式阅读给孩子的精神世界设置一道“防火墙”,避免不良书籍进入儿童阅读通道。事实上,即使是高质量的童书,也代替不了家长的陪伴和引导。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方面,家庭教育比童书更重要。 总之,只有出版社、监管部门特别是家长,都当好自己的“把关人”角色,共同织密儿童阅读防护网,才能真正让“奇葩童书”失去生存空间。 毛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