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当宁波财经学院16网络2班的巫春波再次来到宁波市中心血站时,血站的工作人员与他熟络地打着招呼。 再过几天,巫春波就要大学毕业了,“算是给自己送了一份毕业礼物。”他口中的毕业礼物,就是一张“2016-2018年度浙江省无偿献血奉献奖”奖状。 三年累计献血量过万毫升 截至目前,巫春波已参与无偿献血34次,累计献血量达到10100毫升。 累计献血10000毫升是什么概念?正常成年人血量约占体重的7%-8%,即一个60公斤的成年人血量大概为4200-4800毫升,捐献10000毫升,相当于巫春波身体内所有血液被全部“换”两次。 血小板检测,体检,上机捐赠……巫春波早已成了血站的“常客”,对献血流程已烂熟于心。今年4月份,他获得2018-2019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而距离他2017年3月第一次献血,不过短短三年多。 在巫春波34次献血次数中,有33次都选择机采血小板捐赠。“血小板的利用率高,临床疗效也更好,只不过献血时间会长一些,我一般每次会献1-2个单位的血小板,需要一两个小时”。 对巫春波来说,献出的是鲜血,挽救的是生命。每一次他收到血站通知他的血液检验合格,即将用于病人救治的短信时,巫春波的心里感觉格外温暖,“支付宝上可以查到捐献的血液去了哪个医院,看着流淌在自己身体里的血液能挽救素不相识的人的性命,这是多么棒的一件事情……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更应该为社会做些贡献。” 他希望更多人参与无偿献血 “献血能减少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提高身体免疫力,还能救人于危难,这个事太‘划算’了。”巫春波成为无偿献血的“倡议人”,除了自己坚持献血,还时常叫上朋友一起,向他们宣传献血的好处,告诉他们献血也是在做公益。 “心血来潮献一次容易,一直坚持到现在,他真的很厉害。”看着他已经攒了厚厚一叠的献血证,巫春波的朋友们不止一次向他伸出大拇指。在他的带动下,身边不少朋友加入无偿献血公益大军。 巫春波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身边人参与其中,从点滴小事传递社会温暖。“以后想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骨髓捐赠者,做更有价值的事。” 全家无偿献血,疫情期间不间断 其实,巫春波的这一股热心肠和对献血价值的理解,很大一部分是受到他父亲巫发斌的影响。 巫发斌是一家包装生产工厂的普通工人,文化程度并不高,但他一直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帮助社会,一有空就会来到血站献血。今年,巫发斌获得2018-2019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人家说言传身教,我的父亲对我的教育大部分时候是‘身教’。”巫春波说。 今年2月初,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紧张时刻,巫春波一家人在看到宁波中心血站发布“血库告急”的求助信后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献血既是对疫情另一种方式的援助,也可以缓解其他临床用血紧张,一举两得。”巫春波说。 记者 王冬晓 通讯员 郑金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