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科技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0年06月16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在枝头的杨梅采不到怎么办? 一场因势利导的项目化学习就此开启

为了撩“梅” 小吃货们设计出各种采摘神器

学生在演示自己制作的“杨梅采摘神器”。 通讯员供图

    又到一年杨梅季。美味的杨梅成了宁波人家里的常客,各种亲子采摘活动也在周末纷纷登场。而在海曙区古林镇中心小学,因为杨梅引发的系列活动成了同学们最爱的项目化学习。科学老师甚至将课堂搬到室外,师生们面对高大的杨梅树,上起特殊的科学课。校长则给孩子们请来生产杨梅钳子的企业董事长,告诉孩子们如何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记者 王伟

    A

    一堂特殊科学课

    孩子们设计“杨梅采摘神器”

    6月15日中午,古林镇中心小学科学教室内,孩子们上了一堂特别的科学课——“杨梅采摘神器”设计作品分享课。同学们带来周末设计好的杨梅采摘“神器”,有的是挑衣杆上面装了剪裁过后的塑料瓶,剪裁面可以将杨梅钩下来,塑料瓶则起到储存杨梅的作用;有的杆子上绑了剪刀,剪刀下面接上绳子,一拉绳子就将杨梅剪下来;还有的同学设计机械化装置……老师甚至拿来两根杨梅枝,现场让孩子们实验各自设计的“神器”是否灵光,哪里还需要改进。课堂气氛活跃,无论是上台实验的同学,还是台下观察的同学,全都笑容满面,两眼放光。事实上,这已是孩子们上的关于杨梅采摘的第三堂课了。

    事情的缘起要从一周前说起。当时,校园里18棵杨梅树上的果子成熟了,孩子们跃跃欲试想摘杨梅。可是学校有规定,不能随意采摘,再加上杨梅挂在枝头,大家够不着。于是,孩子们找到科学老师胡金伟,商量如何采摘杨梅的事情。一向喜欢搞研究的胡老师灵光一现,何不结合杨梅采摘开展一次项目化学习呢?

    于是,一场杨梅采摘的系列活动由此开启。

    B

    杨梅熟了采不到

    老师引导大家想办法

    6月11日,胡老师将课堂搬到室外,在杨梅树下支起一块黑板,同学们席地而坐,科学课就这样开始了。看着眼前诱人的杨梅,小个子们怎么够都够不着。高个子即使够到,也都是红红的果子,那些黑亮黑亮的仍旧在高高的枝头上炫耀着。原来,摘杨梅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一劳动,一实践,同学们发现枝头光照充足,越是难采摘的杨梅越是甜,可是怎么摘呢,困难就出来了。

    胡老师顺势引导学生针对劳动中出现的困难,一起进行头脑风暴:有些同学说用爬梯,但是有安全隐患;有些同学说用棒子打,但是掉在地上的果子沾染灰尘。这不行,那不行,到底该怎么办呢?

    为此,同学们经历一轮又一轮的激烈讨论,胡老师也给大家布置作业:设计出你心目中的摘杨梅神器。

    6月12日,第二堂关于杨梅采摘的课开始了,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的设计想法和设计图,一起讨论优劣和可行性。下课前,胡老师挑选部分设计,请同学们回家做出来。之后,就有了6月15日的设计作品分享课。

    C

    孩子们的设计好不好?

    校长请来公司董事长与大家分享

    6月15日的设计作品分享课刚结束,伊司达公司董事长李爱良就来到报告厅,一场“动脑筋,有希望”的报告分享随即开启。

    从1988年2个工人、2台设备、2000元开始创业,到如今的集团公司,李董事长的创业故事,以及随后关于杨梅钳子、拖把、扫帚簸箕、窗刷等产品演变的讲解,让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时不时爆发出喝彩声和掌声。

    “接到学校邀请,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劳动教育和现实生活的结合,发现问题以后解决问题,这都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式。”李爱良董事长告诉记者。

    看着孩子们听完报告以后不断举起想要提问的小手,以及眼中的光彩,校长林群和科学老师开始思考,如何将源于生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项目化学习开展得更加深入。“学校要为孩子们尽可能提供更多的跑道,努力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条跑道,并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长大以后以自己的能力回馈社会。”校长林群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