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队正在操作车辆。 通讯员供图 |
5月31日上午8时,2020年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决赛颁奖典礼在线上举行,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以下简称高实)的OM社团在843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分获车辆类赛题全球亚军,古典类赛题全球第五名的优异成绩。 直到昨天,他们还记得那时激动又紧张的感受。那么参加OM竞赛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记者采访学校的总教练陈书玉,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记者 林涵茜 困难重重 头脑奥林匹克改为线上PK OM即头脑奥林匹克,英文全称是Odyssey of the Mind。是一项起源于美国的国际性青少年创新活动。要求队员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依靠集体的力量,动脑动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OM比赛是由长期题和即兴题组成。内容涉及车辆、工程装置、结构、表演等。每道题目需要通过舞台剧的形式在规定的8分钟内完成。 往常的比赛,选手们都是将道具运送至比赛现场,通过现场发挥、展示得分点,再由评委们提问来综合打分。但今年受疫情影响,现场表演改成提交视频,现场提问改为传递邮件,时间也只有短短两三个星期,如何通过视频将得分点一一展示,这成为大家需要解决的几道难题。 家校合作 吹响备战世界赛的号角 在收到全国赛通知后,OM团队马上投入备赛阶段。4月20日,备战世界赛号角正式吹响。在道具全部落实后,孩子们着手开始排练剧本,这次世界赛英语口语是一大难关,特别是2队,全部是三年级的娃,要在短时间内说出一口流利英语,而且还要声情并茂的表演,孩子们的压力可不小。 英语老师陈薇薇挑起大梁,负责英语剧本和得分点翻译,并指导孩子们发音。孩子们除了在学校里和老师一起制作道具、彩排,回家后还继续跟陈老师录制英语语音,不断纠正发音。 即使每天练习到很晚,小选手们也从不喊苦喊累,大家一有时间就泡在学校里,不断优化剧情,升级道具。 “通过这次英语大关,我们还有一个得力干将,就是屠沈新的妈妈。她是做外贸的,经常和外国人交流,英语专八。有了她的加入,我们的队伍简直是如虎添翼。”陈老师惊喜地说道。 屠妈妈不仅负责帮孩子练习口语,在后期回复评委邮件时也出了不少力,她说:“本来孩子参加省赛、国赛,最多照顾他们的起居,没想到我擅长英语的技能竟然派上用场!” 两队队员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在临近比赛的前夜,孩子们开足火力训练,经过白加黑的练习,两队的孩子终于取得车辆类赛题全球亚军,古典类赛题全球第五名的优异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