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名男生显然有点“招架不住”,求助老师。通讯员供图 |
端午节临近,象山三中明德楼里传来一股中草药的芳香。走进教室,原来是高一年级学生利用班团课时间在做端午节的香囊。细看,每位学生的课桌上都放着五彩的布片、针线、剪刀还有香草。同学们一个个拿着尺子在布片上画线,线画好后则开始缝制,忙得不亦乐乎。 □记者 马亭亭 通讯员 郭玉堂 从没做过“针线活”的男生 穿针引线忙得满头大汗 可别小看缝制小小的两片布,对于从未拿过针线的学生来说,比画画、解题难多了。心灵手巧的女同学,从穿针引线到缝制,一气呵成。 平时打篮球、踢足球的男同学,做起来一点都不顺畅,有的穿个针都要忙活大半天。小小的两片布在男生手里显得那么袖珍,缝制起来小心翼翼,虽然针脚歪歪扭扭、疏密不一,还好在指导老师和同学们的互帮互助下都按工序进行下去,不过缝好一边,男生们已是满头大汗。 动作麻利的同学,很快缝制好一只香囊,开始往里填充香草。102班班主任朱梦介绍,在制作香囊前,她在网上采购了大家常见的中草药,有艾叶、菖蒲、藿香、辛夷、香附等,“这些材料闻起来香气扑鼻,又有驱虫避疫的功效,学生借此也能认识几味中药。” 填充好香草,封口成了香囊制作过程中最难的一道工序。既要看不到线头,又要把整个香囊缝制成一个饱满的三棱体,很有技术含量,不少同学做到这一步卡壳了。指导老师发现同学们的问题后,通过在黑板上画示意图,现场演示等手段帮助同学们顺封口。 封口后,缝上挂带和串珠,一只完整的香囊就大功告成了。谢炅烜同学拿着自己制作的香囊很开心:“以前端午节只知道吃粽子,香囊只是听说,没想到读了高中竟然自己亲手做了一只,很有成就感,很喜欢这样的活动。” 指导教师汪赫说:“制作香囊是我校的传统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活动中传习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不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 香囊之外还有鱼拓、剪纸…… 让学生了解传承传统文化 据了解,除了做香囊这门“必修课”外,象山三中还有扎染、鱼拓、剪纸、船模制作等实践课程。 蒋美珍老师开出的省级精品选修课《扎染》,是象山三中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学生们非常喜欢上的一门课程。几节课下来,学生不仅了解扎染这门古老技艺的基本制作流程,还制作出图案多样的方巾。 此外,学校还利用象山县域特色资源,组织学生去谢才华剪纸馆、石浦东门渔文化艺术村等地学习剪纸、鱼拓等传统文化。学校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上,立足本地特色,让学生对身边的传统文化感兴趣、有了解、能传承。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对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并在对外交往中把这种文化自觉地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文化。比如,学校在与德国劳腾巴赫市亚历山大-冯-洪堡高级文理中学、拉萨那曲高级中学、吉林延边龙井三中等学校的结对交流过程中,通过学生间的互动、教师的讲习等方式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学生都能了解体验香囊、扎染、鱼拓、剪纸等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