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任鸿达 |
初次见到任鸿达,一头清爽干练的短发,一副黑框眼镜,即使戴着口罩也能从眼睛里看见他的笑意。这样一个男生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竞赛达人”与“高能学霸”。 他是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机制163班的学生,成绩常年保持专业前10%,获省政府奖学金、浙江省物理创新竞赛一等奖、浙江省大学生高数竞赛工科类一等奖、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浙江赛区一等奖等,现被浙江大学制造系拟录取。 □记者 王冬晓 通讯员 林丹虹 金煜盛 骆涵颖 初入大学就坚定考研信念 初入浙大宁理,任鸿达就有了考研的打算。他曾加入数学建模社,社员对于考研的必争态度深深地影响了他,许多学长学姐考研成功的事例珠玉在前,这让他更坚定考研的信念。 “我考研的初衷是兴趣,一直以来我都想要成为一名技术型人才。”对于他而言,兴趣与求知欲是他最大的动力,他想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专业。 任鸿达的目标一直是明确而坚定的——浙江大学制造系。从大一下学期下定决心到如今顺利被浙大录取,他一直默默地准备着、付出着。回想起当时的心境,他说:“我知道考上浙大不是件易事,但学校每年都有人成功,而这一年,为什么不能是我呢?” 冲击比赛通宵达旦以实验室为家 任鸿达大学四年硕果累累,浙江省物理创新竞赛一等奖、建模竞赛一等奖悉入囊中,也拿过全校乒乓球个人赛的第四名。“参加竞赛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经历,更多的是因为我享受这个过程。” 他坦言,四年里最难忘的是与队友一起冲击“挑战杯”的日子。为研制出“智能一体化果实采集系统”,那段时间他和队友们以实验室为家。为了优化算法一起通宵达旦,耗费几个小时找出错误症结。作为编程小白,他一边查资料一边跟着视频自学。其中的汗水与艰辛,只有自己才能体会。“想过放弃,但坚持下去的念头始终占据上风。” “做实验,一定要沉得住气,坐得牢冷板凳。”宋瑞银老师的话始终萦绕耳畔,在老师的鼓励下,队友的协助下,最终他们的研究成果荣获省二等奖。 自创一套学习方法突破薄弱环节 “学理科就要有理科思维,不能一味地采取题海战术,多不如精,最重要的是要彻底掌握解题的方法,平时可以采用‘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方法加强自己的能力。”任鸿达擅长数学与力学,偶尔遇到难题,与研友共同探讨一番,问题总能迎刃而解。 与之相反,他戏称英语和政治是自己的软肋。备考的日子里,他总是早起晚归,把勤奋变成自己的磨刀石,最大程度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复习英语和政治,他给自己设定“每日三背”的目标——晨起后、午睡前、晚睡前。他自感记忆力一般,于是向老师和学长请教很多记忆学习的高效方法,从形象记忆法到联想记忆法、从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定律到借鉴多通道记忆要领,他博采众长,还创新开发一套适用于自己的文科学习方法,跟着自己的节奏不断前行、不断进步。 “既然选择了更高的目标,那就该比别人付出更多的代价。”任鸿达就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朝自己的目标行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