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高考冒名顶替事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臧铁伟目前对外做出回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将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和社会公众意见,积极研究冒名顶替行为入刑问题,进一步做好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的修改完善工作。(8月8日《法制日报》) 众所周知,“冒名顶替上大学”行为性质十分恶劣,不仅给被顶替者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影响、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而且严重冲击了教育公平底线,挑战了社会公平正义底线。 前段时间,农家女陈秋媛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16年后才无意间得知被“冒名顶替”,这让被害人“情何以堪”?虽然目前涉案人员已一一被严肃查处,但被害人陈秋媛的16年人生谁能“弥补”? 其实,每一起“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的背后往往都隐藏着权力滥用甚至腐败问题。权力运行失序和监督缺席,是造假闭环形成的重要原因。可以说,每一起“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的背后就是一个被人为改变的人生。 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将积极研究冒名顶替行为“入刑”问题,这无疑是一个“好声音”,值得期待。一方面,一旦冒名顶替上大学“入刑”,必将推动有关方面严格执行法律法规,从严惩处相关违法犯罪行为。另一方面,一旦冒名顶替上大学“入刑”,有利于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完善法律责任,加大处罚力度,切实维护国家教育考试和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同时,一旦冒名顶替上大学“入刑”,也必将对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倒逼其遵规守法,切实履行“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笔者相信,只要“法律亮剑”,对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不法行为进行“入刑”惩处,就一定能遏制并打击“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不法行为,从而切实维护教育公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类似陈秋媛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不再重演。 廖卫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