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0年08月18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青少年知道“粒粒皆辛苦” 到底“能有多辛苦”?

    最近这段时间,“舌尖上的浪费”成为火热话题,校园里也不例外。“粒粒皆辛苦”的诗歌,只是青少年嘴里滚瓜烂熟的一首诗,而“汗滴禾下土”的辛苦,青少年似乎已经很难读懂其中的真谛。对于校园“舌尖上的浪费”,不少地方也出台了相应管理措施。然而,基本上都是处于“引导约束”的界面上。

    要想管住“学生的嘴”,最需要做的就是关注“学生的心”。只有让同学们真正认知到了何为“粒粒皆辛苦”,只有见识到了何为“汗滴禾下土”,才能因为感同身受的强力记忆,而理解“皆辛苦”的“真辛苦”。当眼下的孩子连“麦苗”和“韭菜”都分不清的时候,连“小麦”和“水稻”都搞不明白的时候,他们能珍惜食物吗?因此,笔者以为,应该从在青少年心里播种“粒粒皆辛苦”的种子上做些事情。

    其一,打造校园“开心农场”。宁波市一家学校在校园开展了认知农事活动,建设了“一分农田”“一舍鸡鸭”场地,让孩子课余时间帮助管理,既感受了劳动的不易,又品尝了劳动的快乐,还能分享劳动的成果,如此一来“粒粒皆辛苦”的感受也就增强了。

    其二,打造老家“农事之旅”。许多城市家庭其实都来源于农村,老家就在农村,亲戚就是农民。我们应该创造更多时间,让父母带着孩子陪着老家的爷爷奶奶到田地里去看看,去简单劳动,就能感知“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就能知道一粒一米的来之不易。

    其三,打造城乡“联谊之旅”。对于没有农村亲戚的“城市孩子”,需要引导他们与“农村孩子”联谊。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农村干些农活,收一天小麦,掰一天玉米,养一天鸡鸭,最起码不能再让孩子“五谷不分”了。

    其四,打造感受“艰辛之旅”。寒暑假时候,可以开展“感受父母工作”等类似活动,组织孩子感受“建筑工地上的父母”“农贸市场里的父母”“夜市经济里的父母”,让孩子认知到生活背后的不易,用“皆辛苦”的画面换来孩子的切身体会。

    青少年的“舌尖上的浪费”,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他们只是停留在了诗歌里的“粒粒皆辛苦”上,而并不真正理解什么是“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因此,我们必须在青少年的心灵深处播下“粒粒皆辛苦”的种子,才能长出“汗滴禾下土”的繁茂。

    管住“学生的嘴”先要关注“学生的心”。最好的约束不是“剩饭罚款”,苦口婆心劝说,不如感同身受认知。郭元鹏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