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研学途中。学校供图 |
本报讯(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马亭亭)“同学们看,甬江、姚江、奉化江在这里交汇成了三江口,这里是宁波最早的‘宁波港’港埠。1000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宁波三江口桅樯林立,千帆待发,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港……”今年8月初,几十名中小学生,在宁波市青少年绿色学校老师的带领下,体验了为期6天的“浙东运河探索”研学之旅。 镇海古城、丈亭古渡、菁江渡、通明堰……这一个个地名,串起了一处处江浙水乡人家的日常生活场景。整条线路贯通宁绍地区与钱塘江流域,包括“通江达海”“余虞北线”“山阴故道”“西兴运河”四段,全程往返近600公里。 在被誉为“浙东玉门关”的镇海招宝山,学生们登上山顶远眺大海,亲眼目睹了大运河在这里通江达海、港通天下。在西塘河,他们打量着望春桥、新桥、上升永济桥、高桥等古桥群,知道了“这是人们经由水路离开宁波城前往杭州、北京等地的起始点”。在位于余姚的丈亭古渡,他们欣赏了不少文人墨客泛舟途经此处留下的诗篇,“姚江乘潮潮始生,长亭却乘落潮行。参差邻舫一时发,卧听满江柔橹声。”陆游的一首《发丈亭》字里行间可见当年繁华。在上虞曹娥江,他们走进古称“江南第一庙”的曹娥庙,了解曹娥投江的故事和长达千年的人文历史。 每天的实地游历结束后,这群学生通过绘图整理、观看纪录片、讨论、拍摄视频、专题制作及小组合作等方式记录运河探索发现,学生们的选题内容多样,涉及历史、地理、工程等诸多领域,在结构设计、文字组织、版面布局上都有各自特点。 “行走在大运河畔,感受周边风土人情,更加深刻地理解大运河文化,更重要的是,孩子在体验中提升了文化自信,培养了对家乡民俗及传统文化的良好情感。”宁波市青少年绿色学校校长张峰说,我们期待孩子们在了解历史、地理、科技、文化、民俗等知识的同时,希望他们经过独立探索观察后,敢于表达自己的思考,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