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舟蓑笠翁,原来这就是蓑衣呀!”近日,鄞州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正在展览一些五花八门的劳动老物件,有可以挡风避雨的蓑衣、斗笠,有绿色环保的刷锅神器——筅帚,有测量房屋、建筑的利器——墨斗,还有巧借风力去除稻谷杂质的风谷车…… 有意思的是,这些老物件都是该校学生在暑假期间搜寻来的,数量高达1800余件,进行展示的是其中200件。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钟婷婷 通讯员 杨远凯 煤油灯、斗笠、蓑衣 发动全校进行大搜罗 你还记得用柴火烧饭的那个灶台吗?你还记得妈妈用过的缝纫机吗?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劳动蕴藏的智慧,鄞州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在暑假期间开展了一次别样有趣的“寻找古老劳动工具”的主题活动。 煤油灯、斗笠、蓑衣、墨斗、饭盒……开学后,孩子们将这些五花八门的劳动工具带来了。为此,学校特别开辟出了一条“劳动长廊”,用来摆放、展示。劳动长廊成了“劳动工具博物馆”,让全体师生大开眼界。 据了解,该校二到六年级学生在暑假期间都搜寻到了一件劳动老物件。“共41个班级,每个班级大约45个孩子。这么计算,我们收到了1800多件劳动工具,最后挑选了其中200件进行展览。”鄞州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科研主任蔡燕娜老师告诉记者。 问老辈,探故事 深入开展劳动教育 不光要搜寻,还要做调查,这是学校对孩子们提出的进一步要求。因此,孩子们在搜寻过程中,通过查资料、问老辈、探故事等方式,完成了一份《过往劳动工具调查表》。 “听外婆说,以前没有电灯,用的是煤油灯。里面的燃料是煤油,外面是用玻璃套的,真有意思!”302班的王良熙向全班小朋友娓娓动听地讲述着劳动工具的作用和智慧之处。 在首导老师的组织下,各班还开展了讲故事的环节,说说自己搜寻来的劳动物件,聊聊有趣的劳动故事。同学们介绍着自己寻找到的珍贵劳动物件,活像一个个讲解员,从物件的外形特征说到用途功能,再到制作原理,台下的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蔡燕娜表示:“我们已经在打造劳动体验博物馆,把学校的劳动工具、劳动特色搬到这里。此外还有个劳动场,希望在学校各个角落彰显劳动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