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作为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三不得一严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正确政绩观,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 不同的人,对“总体方案”有不同的感受。本期,我们邀请了两位学生家长,他们谈了自己的看法。 看到改变“选人用人观” 我有信心了 “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每年中高考之时,类似观点便会铺天盖地袭来,我们都知道这句话没问题,但在目前情况下又没办法。此次《总体方案》的相关规定,给我们家长吃了半颗定心丸。因为作为普通家长,我不关心他是怎么说的,我只关心他是怎么做的。 凡事有破有立。眼下,“不以成绩奖励师生”的做法,我赞成,因为这对培养学生们健康的三观来说,肯定不是好事。所以说,淡化“成绩至上”的影响,破除“成绩好通吃”的畸形价值观,显然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破除“唯成绩论”的畸形价值观,仅靠一纸规定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有配套的一揽子工程。很欣慰,这点我在《总体方案》里看到了:经过5到10年努力,“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 有了这样的内容,我稍微放心了些。只有这些“立”的内容严格落实到位了,“破”的东西才能真正破除。对“不以成绩奖励师生”的制度规定而言,眼下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让其严格落实到位,最终开花结果、落地生根。那么,“有破有立”则应该齐头并进。如此,相关的制度规定方能真正让家长拍手称快。 知名教育家蔡元培曾经表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眼下的制度规定,便是对此进行的纠偏,我也希望,这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种现实的常态。 杨燕明(学生家长) 从学校走出来什么人 是对教育的终极考评 最近,看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作为一个家长,我深受鼓舞,浮想联翩。 几十年来,教师和家长为教育付出不小,成绩也有,但不容否认,问题也不少。正如《方案》所指出的,“唯分数”,只教书不育人,考什么教什么,题海战术,魔鬼训练,结果就培养了些答题机器人,有些孩子出校门之日便是失业之时。用人单位不满意,学生辛苦,老师辛苦,家长辛苦,皆不满意。 《方案》及时出台,我要拍手叫好。 立足全国,放眼全球,着眼全局,构建终身的大教育格局,围绕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党政校师生家长全面动员参与。从教材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效果各方面全覆盖,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蓝图是宏伟的,任务是艰巨的,课题是全新的。落地开花,确实需要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特别值得提及的一点,这个《方案》提到了用人导向。强调党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破除“五唯”的用人观念。重德重实际能力而不是图虚名。这才是带根本性的导向。因为,孩子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能否担当起社会责任,当一名好公民,当一名好员工,当一名好家庭成员。一句话,从学校走出来的是什么人,这才是对学校教育的终极考评。货真价实,不能掺丝毫假的。 可以展望,随着《方案》蓝图逐渐落实,一个崭新的教育局面将会出现。我们期待着,十五年太久,只争朝夕。愿各责任人都切实动起来,让每个孩子人尽其才,不负时代。雨田(学生家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