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重浪。 家长“到底谁辛苦”这一“灵魂拷问”,成为全民关注热点,直击亿万网友心扉。多数家长对此感同身受,认为他说出了自己想说而不敢说的话。 本应是信息时代家校联系桥梁的“家长群”,何以会成为引发家校矛盾的一大诱因?究其根源,恐怕在于混淆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功能定位,导致责任边界模糊。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家校携手、协同共育,让孩子能健康成长,对家长来说本属天经地义,但不应成为一些学校和老师绑架家庭教育、推卸应尽职责,强令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的的理由和借口。“退群”家长的“灵魂拷问”之所以引发亿万网友共情共鸣,恰恰佐证了类似这样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家长承包孩子作业批改等不正常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已是司空见惯、屡见不鲜。 作为一线教师,需要指出的是,承担知识教化功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既是教师应当承担的责任,不能也不应随意转嫁给家长。作为课堂教学效果的第一手反馈信息,作业批改如由家长包干,甘当“甩手掌柜”的教师又将从何了解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并针对学生学情认真反思教学得失、合理调整教学进度?如此做法,显然有悖于家校共育、形成全力的教育理想,其中出现的失职失责问题应引起相关行政部门的警觉。 另一方面,有必要坚决摒弃将学校和教师教育职责边界无限扩大和反复延伸的错误做法。在相当数量的家长和社会有关部门领导心中,学校和教师的教书育人责任往往与监护者的无限责任相混同,背负了越来越多、难以承受的过多责任,让学校和教师身心疲惫,工作压力急剧上升;久而久之,这些压力难免也会传导和转移到家长身上,引发社会不满。更有少数家长缺失责任心,将孩子的教育事务一股脑儿地推给学校和老师;而一旦出现问题,又不顾责任边际的合理划分,无限追责,过度维权,损害了学校和教师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厘清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权责边界和角色站位,让家校双方各尽其责,互信合作,才能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下,回归教育本位,增进融通、体谅和互益,发挥更大更好的育人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