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舞龙表演。 |
 |
水果摊位。 |
 |
小货郎。 |
 |
“农家小院”区域,孩子们在炒菜。 通讯员 供图 |
在象山县中南部的定塘镇,青山隐隐之中,安静地坐落着一所乡村幼儿园——定塘镇中心幼儿园。在以往的印象里,乡村幼儿园由于起点低,起步晚,课程理念陈旧,课程资源不足,一直是学前课程改革中的“洼地”。 然而,一走进幼儿园大门,记者瞬间被这所小而美的幼儿园吸引:整个幼儿园被布置成了一个功能齐全的“集市”,每一个孩子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来“过家家”,他们在这个创设出来的世界里幸福玩乐、学习本领,一切都充满着生机勃勃的教育力量。孩子们幸福成长的背后,是该园近年来一直在做的农村幼儿园生活教育的路径探索。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马亭亭 通讯员 徐碧芸 处处是“社会” 孩子们角色扮演不亦乐乎 “医生,我头有点晕。”一位小“病号”来看病。只见对面的“医生”身着白大褂,头戴听诊器,像模像样地开始把脉问诊,“你感冒了,给你开点药,每次吃1个,每天吃3次。”“医生”还根据病情的不同,安排吃药、打针或者输液。在“诊室”旁边就是病房,一个个小“护士”悉心地照料着床上的“病号”。 这是在幼儿园二楼一间教室里的“定塘卫生院”场景,继续往四周走,记者看到,这里还有“绿畅配送站”,孩子们扮演的工作人员正在把蔬菜、肉类等配送到临近的“渡头街烧烤”“银都海鲜面”。在每一个饭馆、茶馆中,“顾客”们点餐,“服务员”“厨师”“收银人员”一个不落,简直就是一个微缩版的小社会。 除了室内馆,还有户外生态游戏基地。每到户外游戏时间,这里都热闹非凡,孩子们有的忙着洗衣服、生灶火、蒸麦糕,俨然生活小管家;有人搬木头、搭帐篷、造红庙;有人化身小士兵,翻山越岭挑战自我;有人挖水渠、通管道,玩沙玩水不亦乐乎;还有的背起竹背篓,当起小货郎叫卖…… 不仅有乡间集市中各种固定和移动摊贩,还有舞龙、跑马灯等民俗演出。记者观察到,整个户外场地塑料玩具极少,更多的是木头、竹竿、稻草、扁担等乡土材料。沙滩、树林、小溪、农家小院、村庄,极具真实的定塘村落特色。 生活即教育 孩子们看见了很多未见的事物 “过家家”很简单,但在“过家家”中指向孩子们的能力发展,并不简单。 “我们是一所比较偏僻的乡村幼儿园,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他们的接触面较窄,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所以我们设计了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周围环境,打破班级界限、年龄界限的混龄混班活动。”该园园长张银雪介绍,集市活动将乡村集市模式应用于幼儿园活动中,基于幼儿兴趣、源于本土文化、增设生成项目进行内容设计,按备市、赶市、收市进行组织,覆盖了语言、社会、数学、科学、艺术、健康等领域。这一课程模式是提升幼儿能力、回归儿童发展的需要,有别于小学学习的最适宜形式。 但是,如果只单纯地把传统的乡村集市原封不动照搬过来,并不是最佳做法。在开展集市活动之前,孩子们对生活中很多事物其实是视而不见的。比如快递物流公司、工商管理所、银行等,虽然在生活中很常见又重要,但由于和孩子的生活没有直接交集,他们根本不会去关注。 “合理选择可利用的农村集市文化资源,同时又渗透现代生活元素。”张银雪希望,在打破农村地域时空限制的情况下,让孩子感受现代物流、市场管理等城市化的因素与古老的集市活动产生碰撞后带来的活动乐趣和经验提升,更好地体现“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学会合作 害羞胆怯的孩子交到好朋友 “幼儿园的集市活动伴随着我的女儿长大,有时候她会一起帮忙做饺子、汤包,说她们在幼儿园学过。”家长韩子亚女士这样说。 在轻松愉悦又真实的“过家家”中,孩子们收获颇丰,首先是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来来是托班的一个孩子,性格内向,不善交流,但在集市大带小的活动中,带领来来的是大班的毛毛哥哥,和大哥哥在一起后,来来逐渐变得活泼善言,学会了同伴合作。来来妈妈说,来来在家里经常念叨和毛毛哥哥玩,想去赶集。 要在集市买卖,少不了钱币交易。在活动初期,孩子们对钱币或大肆挥霍、或不舍得花钱,后来慢慢知道了提前看商品的价格展板,学会合理规划。 过程中,孩子们的语言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为了竞选摊主,大班孩子必须说清楚自己为什么适合当摊主,自己有哪些特长,尝试说服同伴给自己投票。集市活动之后,中班孩子需要基本完整地讲述自己在集市活动中的所见所闻。他们还懂得了在集市交易过程中,要注意举止文明礼貌,不大声喧哗、吵闹等,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从中养成,俨然一个个优秀的社会小公民。 集市主题活动必将归到生活中去。在孩子们对幼儿园中的模拟集市已经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幼儿园每个月选择一次定塘街集市的时间,将孩子们的集市摊位放在真实的集市中,这群小摊主毫不惧怕,自如地卖起了自己的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