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学校要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学校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本报今日A13版) 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 不要简单一禁了之 中小学生的手机管理是一个不时“惹是生非”的老大难问题。理想状态下,当然不应该禁绝手机,而应当因势利导,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然而,由于青少年学生自控能力的欠缺,一旦适当允许就很容易泛滥。从总体现状上看,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使用手机,确实弊大于利。 因此,现实中,绝大部分学校都不得不旗帜鲜明地下达禁令,而学生则和学校玩起“猫鼠游戏”。基层学校和老师放任不管,当然不行;要求学生规范使用手机,往往只是“听起来很美”,而“严打”又缺乏法规依据,甚至动辄得咎。毫不夸张地说,学校和老师被手机搞得焦头烂额,经常被冷嘲热讽,进退两难,亟待更高层面的明确表态。教育部的《通知》,无疑让学校和老师长舒了一口气,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管理学生的手机。 值得一提的是,中小学生之所以屡屡将手机带入学校,往往与家长的“不作为”密切相关。有的是经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心慈手软”;有的是过分溺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纵容”孩子携带手机。因此,要想让禁令真正落地,能否形成家校合力是关键所系。 学校固然要通过国旗下讲话、班团队会、心理辅导、校规校纪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家长更应该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在“互联网+”时代,手机已经成为一件普及品,中小学生的手机管理难题,一纸《通知》就可以一劳永逸未免不切实际。如何引导孩子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可谓任重而道远。胡欣红 落实“校园手机禁令” 需严管更需善导 对教育部的“校园手机禁令”,很多家长举双手赞成,甚至有“喜大普奔”之感。 为“禁令”点赞之余,公众也有担忧。比如,“禁令”如何落实到位、坚持到底、带来实效?为逃避学校检查,一些学生藏匿手机的办法花样百出,让老师防不胜防。无奈之下,一些学校动用了“当众砸毁手机”等备受争议的处理方式,但收效仍难言乐观。此外,一些家长、老师存在重视不够、配合不够和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凡此种种,使规定打了折扣。 事实上,类似“禁令”并非新规定。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统一保管;学校教育本着按需的原则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随后,各地制定了细则,但收效不大。 现实说明一个道理:落实好“禁令”,需要敢管、真管、严管,该坚持的原则必须坚持;同时,要善作、善为、善成,积极做好有效引导工作。手机已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一味封堵或放手不管等极端措施,都不足取,也不切实际。“禁令”的初衷不是让学生和手机“绝缘”,而是引导学生合理上网、健康上网,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正因此,“禁令”没有“一刀切”。 究竟怎样才能做到严管善导有机结合?其实,不妨从严格落实“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的要求做起。身教重于言教,如果老师经常用手机布置作业,动辄要求学生和家长“群内打卡”,学生自然有理由抱着手机不放。新华社在“微评”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跟保护孩子视力比起来,放学之前抄个作业根本不算事。谁要说离了手机咋布置、检查作业,不妨去问问老教师,没有手机的年代是咋办的。”但现实同样不容乐观,教育部一再强调不许在微信群布置作业,但不少学校当成了耳旁风。 总之,规定虽好,落实才是关键。 陈广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