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退休后干什么去?含饴弄孙还是去跳广场舞?对此,慈溪市145名退休名师给出了答案:受聘慈溪市教育系统关工委成为“关爱导师”。 (本报今日A05版) 医生越老越吃香,教师越老越不吃香,这是某些人的偏见。其实,老教师尤其是名师,凭着他们深厚的教育情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高尚的精神品格,不仅是学生成长中的良师,也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导师,在学校建设和课程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一位名师不易,他们是稀缺的极其宝贵的教育资源,在岗时应该利用好这份资源,退休后也不能让这部分资源白白浪费了。 这些年,由于受返聘政策的规定,退休名师有的闲居在家,有的去了培训机构,少有被单位返聘的,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这次,慈溪市关工委在自愿的基础上返聘145名名师为关爱导师,在指导青年就业创业、关爱特殊青少年和参与社会治理等工作方面发挥余热,走出了一条如何发挥退休名师余热的新路,可喜可贺! 基于笔者对名师(名校长)业务素质、能力和管理经验的了解,认为在怎样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的余热上观念还可更解放一些,思路还可更开阔些,也即是说,不必仅仅局限在“关爱”上,还可落实在指导、监管、督导等方面。譬如在指导培养乡村教师和帮助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上,充分发挥他们的指导、引领和监管作用,发挥实实在在的帮扶作用,让广大乡村教师尽快成长起来,站稳讲台。 这些,其实有现成的经验在。2020年9月9日人民网报道,成都市教育局新一轮“常青树——名优退休教师下乡兴教计划”又开始实施了(该计划已经实施了数年),刚招募的新一批名优退休教师即将赶赴成都远郊的乡村学校,走上他们教育事业的新岗位。按计划,给他们提供两种岗位:“学监”和“导师”,旨在协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调研本区域内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负责整个学区团队集体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深入教育教学一线展开教育教学指导工作,帮助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和专业水平。 成都市的经验不仅适合慈溪市这次招募的145名退休名师,而且也值得宁波市各县市区借鉴,将其纳入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计划,为他们搭建舞台,提供岗位,助推乡村教育发展。王学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