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PPT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很多老师习惯用它授课,学生也乐于接受这样图文并茂的教学形式,但这样的方式一定好吗?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就带来了一份关于PPT的提案。在她看来,这个小切口的提案反映了一个大问题——课堂教学过度使用PPT对基础教育和大学人文素质教育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 (3月10日《光明日报》)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课堂上使用PPT已经是相当习惯了。有的老师甚至离开了PPT,就不知道如何上课了。过度使用PPT也是一种“教育病”。 PPT是一种教学工具,有自身优势,直观、醒目,吸引学生的眼球等等,但如果过度使用PPT,危害很大,因为对于大学生来说,谁都知道记笔记吃力而且麻烦,在课堂上用手机拍照或者直接找老师ctrl+v(复制),以后想看就看,多方便。其实,大多数PPT有可能就这样尘封于手机或电脑。有人会说,笔记也会这样,但手脑并用的笔记和PPT,哪个会在脑海里留下的印象更深,大家自有判断。老话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有道理的。 还有一点,过度使用PPT的原因还在于评价出了问题。遇到职称评定、教学比赛、公开课,基本上是看PPT,谁做得漂亮,谁就能够胜出,这导致教师会花费大量时间做PPT。不可否认,PPT的优势,能够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但万事皆应有度。PPT,只是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老师的教学质量如何,最终还是要看课堂效果。 遏制过度使用PPT,需要改变教育理念,PPT作为一种工具,当然可以使用,但不能过度。教育部门对教师使用PPT要有一个规范。课堂应该如何科学规范使用PPT,让课堂保持纯净的特点,提倡课堂互动。再者,各类比赛需要力戒过度使用PPT,要淡化PPT在教师职称评定、教学比赛、公开课中的权重,不要助长PPT带来的形式主义风气。 王军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