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4月2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姓话语

让惩戒对象 在爱的土壤中蜕变!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3月1日正式实施。日前,教育部关于《规则(试行)》中“刻意孤立”如何界定的答复引发热议。教育部在答复中明确:《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第十二条规定的“刻意孤立”,首先主观上是故意而且针对特定学生,具有相对性、持续性,非因疏忽而没有关注到学生的需求;行为表现上,可以是对学生正常需求故意不予回应、指使其他学生孤立特定学生或者物理上隔离(比如单独坐在最后一排)等;后果上,导致学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正常的同伴关系,产生心理上的压力。

    可能许多人印象中,让犯错的人坐“冷板凳”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更何况有惩戒规则的支持。所以,不仅老师有将相关学生安排在最后一排的例子——比正常“最后一排”还靠后,形成“空间孤岛”,且安排上以后就可能“一坐到底”,即带有“持续性”,而且有些家长也会让自家孩子离那些学生“远一点”,担心“近墨者黑”。“刻意孤立”在校内校外客观存在。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错误买单,犯错学生得到惩戒是应当的,但是,惩戒不是为惩戒而惩戒,惩戒的初心是“治病”,是让他们华丽变身,和其余同学一样遵纪守规。而不是将他们孤立,将他们一把推开。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时候,教师怎样,学生就怎样,若教师将犯错学生“孤立”,对其冷漠、歧视,其余学生也可能对其无视或者排斥。那样,就可能让学生变得孤僻、偏激、叛逆,从而破罐子破摔,一蹶不振。

    惩戒是技术活也是良心活。它有“惩”的表象,更有“救”的属性。所以,惩戒要在规定框架内进行,切忌用力过猛——如长时间罚站、长时间“隔离”,或者对学生冷嘲热讽等。惩戒之后,教师一定要适时“观其行,察其心”,对其转变要积极给予肯定与回应。并且,要尽可能挖掘同学资源,鼓励优秀学生多与惩戒对象相接触,一起参与活动,一起探讨学习,实现“近朱者赤”。

    总之,只有带着温度与希望的惩戒,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与关爱,感受到包容与接纳,只有在爱的土壤中,学生才能获得足够的“养料”,从而完成美丽蜕变!冯海燕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