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读书分享会现场。记者 俞素梅 摄 |
在流行读图、盛行小视频的年代,有一对宁波的父女却喜欢用笔交流!这样的沟通方式结出了丰硕成果——新出版的《聆听彼此:关于爱与成长的父女对话》被誉为“温暖的教育诗篇”!4月24日下午,父女作者袁志坚、袁天舒做客鄞州书城“悦读沙龙”,与读者们分享了笔谈成美文背后的故事。 一次挨骂后 她开始给爸爸写纸条 18岁青春美少女袁天舒是宁波外国语学校国际部高三学生,目前已被美国纽约大学ED录取,今年8月即将赴美读大学。 在分享现场,袁天舒透露与爸爸的笔谈源于一次“挨骂”。“那是初三的时候,我因为犯错被爸爸训了一顿。挨骂后的我很伤心,忍不住给爸妈写了张纸条,大意是我虽然做错了,但你们也不应该这样吼我。”就是那一次写纸条,让女儿和爸爸都发现,以“写”的方式进行亲子沟通,可以让双方都冷静下来,而且写出来的内容更理性、更深入、更有条理。 让她感动的是,从初三到高三,她写的这些纸条、卡片,都被细心的妈妈珍藏了起来,如今拿出来再看,一个个场景瞬间复活,“在信息接收得很多也扔掉得很快的当下,我希望回忆的时候还有一些物质化的东西可看,而不是在手机里找不到了。” “激活一段生活的记忆,犹如重新活了一遍,那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袁志坚对女儿的话阐述了自己进一步的想法,整个分享会,父女俩就“倡导家庭共写”你讲一段、我说两点,步步深入地展现了一家人一起阅读和写作的美好。 “家中一定要有书” 喜欢写的背后是大量阅读 现场有读者问,家庭共写,其前提是家庭成员需要具备写作的能力吧? 对此,袁天舒认为关键是“有话要说”,然后把这些话用笔写下来就行,“在写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局限性,就会去阅读、研究好的作品,写作技能自然就会提高。” 记者发现,袁天舒喜欢写的背后是喜欢阅读、喜欢思考。从莎士比亚戏剧、《量子力学》到波伏娃的《第二性》,从叔本华、尼采到萨特,这位少女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远超同龄人,这与她的家庭有关。她的妈妈是高校教师,父亲袁志坚是宁波出版社总编辑,家中藏书犹如一个小型图书馆。“我家的阅读有两点,一定要读经典作品,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动笔。”袁志坚分享说,“家中一定要有书,有的书也许你以为孩子不要看,其实未必。女儿小时候也是从《安徒生童话》等儿童读物看起,到中学后,我带回家看的书她也看,包括科学史、艺术史等以及一些理论类书。” “家里的菜谱我也看,被爸爸视为垃圾的一些动漫类书,我也看,背着爸爸偷偷地看。”袁天舒调皮地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