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5月07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熊孩子”踢坏影院巨幕 更应教育的是“熊家长”

    近日,一则“熊孩子踢坏影院18万元巨幕”的消息,引发了舆论关注。5月1日中午,东莞一影院影厅正片结束播放字幕时,一名调皮小男孩对银幕拳打脚踢,整个过程中并无家长上前阻止。影院报警后,经多方调查,警方已联系上涉事儿童的监护人,目前正积极引导影院和儿童监护人双方通过法律程序妥善解决问题。

    “熊孩子”踢坏银幕的事情,并非第一次发生。2020年国庆期间,海口一“熊孩子”观影时踢坏影厅银幕,曾一度引发热议。事后经过协商,孩子家长赔偿了2万多元。

    殷鉴不远,又发生孩子踢坏银幕事件,公众纷纷谴责当事家长管教失职,理应赔偿影院损失。《民法典》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职责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

    “熊孩子”背后,往往站着“熊家长”。网传要家长赔18万固然是谣言,但如何防范“熊孩子踢银幕”之类的恶作剧,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以笔者之见,除了依法赔偿之外,更应该切实端正家长的教育观念。

    一个人的性格往往与原生家庭氛围息息相关,“熊孩子”并不是生出来的,而是教出来的。令人遗憾的是,现实中却有不少家长不懂得教子之道,把对孩子无原则的放纵当作尊重个性。

    父母的言传身教,往往会对孩子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熊”是孩子的天性之一,“熊”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没有引导和教育,孩子只剩下“熊”。天性并非个性,顺其自然并非任其自然。天性应当是符合自然之道,合乎真善美之本心,而个性则良莠并存,需要去芜存菁。

    有些父母把孩子闹事当作是小事,常常以“他(她)只是一个孩子”为理由进行辩解。无条件的满足、无底线的纵容、无道德的宽容,很容易催生“小魔王”“小霸王”,最后必然会反噬自身与家庭。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好孩子,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熊孩子”。纯真的孩子,之所以变成令人头疼的“熊孩子”,其背后往往都站着一位纵容的“熊家长”。身为家长,千万别把没教养当成有个性。尊重孩子之天性而不是任由孩子之个性,引导孩子明白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这才是真正的教养之道。

    “18万看场电影,史上最贵电影票”固然只是一种调侃戏谑,但如果不深刻汲取教训,让孩子随时随地解放“天性”,下一次的代价或许远不止于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依法赔偿只是解决问题的起点,教育家长才是关键所系。胡欣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