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5月14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学生捡巨款” 良好教养是比奖金 更宝贵的财富

    日前,上海崇明建设小学五年级学生张晓曦和弟弟张梓晨在玩耍时,发现一笔50余万元的巨款。目前失主已经找到,为小区某住户家已故母亲的遗物。张晓曦和张梓晨一家来自安徽,父母在崇明当地做点小生意。姐弟俩的母亲说,“虽然我们不是很富裕,但希望精神是强大的。”

    (5月13日 澎湃新闻)

    不论是“捡到一分钱”,还是“小学生捡巨款”,拾获财物价值的多寡,不影响拾金不昧的精神底色。面对天降巨款,两位孩子以毫无功利和算计的赤子之心,主动寻找失主;他们的角色扮演,不仅得到了失主送锦旗、给予每人2000元的激励和回报,也得到了公益组织10000元的正能量奖金。与物质激励相比,孩子们精神上的振奋更有价值;做好事得到了认可,会引导他们继续向善向好。

    面对外部诱惑和内心欲望,懂得抵御和约束的两位孩子,认同并遵循了价值理性。拾金不昧作为一种道德自觉和文明自律,见证了他们精神世界的纯净与美好。

    在安土重迁的传统社会,拾金不昧的高尚品格往往和“受人之恩,当涌泉相报”有机结合,好心人的不求回报与失主的知恩图报,构成了间接、柔软、隐蔽、长期的激励回报机制。在人口流动不断加速的陌生人社会,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导致一些人的心理预期缩短,他们渴望回报激励更加及时、更加充分,利益诉求更加直接、硬核,更加显性化。

    对拾金不昧进行奖赏,并不缺乏依据,《物权法》等法规也倡导这么做。只不过,具体怎么奖赏,不少地方还缺乏落实举措。今年1月,《广州市拾遗物品管理规定》新鲜出炉。公安机关按拾获财物价值10%的金额,对拾得人给予奖励。这样的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不仅给“拾物索酬” 提供了“制度补血”,也避免了少数人的“狮子大张口”。

    既倡导拾金不昧,又对善行义举进行奖赏,并不矛盾。从操作层面上来说,奖赏太轻了激励作用会打折扣,奖赏太重了失主或许不乐意,这一切,要求拾遗物品管理更加个性化、差异化。如果按照10%进行奖励,“小学生捡巨款”将获得5万元以上的奖励,失主难免犹豫徘徊、踟蹰不前。遗失物价值越高,奖励比例越低;遗失物价值越低,奖励比例越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美美与共”。

    与物质财富相比,拥有健全的人格、成熟的心态和健康的精神世界,或许更有意义。“小学生捡巨款”犹如一面镜子,既折射出良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呼唤对拾遗物品管理更加规范化、精细化,让拾金不昧得到合理的激励与回报,鼓舞更多人参与其中。    

    杨朝清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