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宁波海曙区栎社小学的教学楼多了一个燕子窝,已经育有两只很可爱的乳燕,可是一地鸟粪很伤脑筋。燕子是赶走还是留下?学校做了调查问卷,结果97.%的受访者(包括家长、学生和教师)认为应该留下“燕窝”。(6月15日《现代金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燕子筑巢,多么富有诗意的景象。小时候,常见燕子筑巢在农家房檐下,如今筑到学校教学楼,成为校园一景。 可喜的是,校方并没因为燕子带来的噪音和粪便问题,一捅了之,而是将去留的决定权交给学生、家长和教师。更令人惊喜的是,收回的1235份问卷调查中,97%的受访者赞同留下“燕窝”,一边倒的“民意”突出表明一点:对学生进行敬畏生命教育何其必要! 学校正是看到了这点,不但顺应了“民意”,留下了“燕窝”,而且结合办学宗旨——遵循生命的规律,让每个生命自然地舒展、生长和绽放,以此为契机,在学校开展一系列以“燕子”为主题的生命课程。 为人师者,要善于把握教育契机。栎社小学德育处从学生们表现出对小生命的极度呵护和关注中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教育契机,让学生了解燕子,观察燕子抚育和成长过程,不就是最好的生命教育吗?为了满足同学们的好奇心,学校派专人用摄像头拍下燕子的生活画面,再由老师选择部分视频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云观鸟”,观察它们觅食、飞行、投喂等。 通过这一特殊的生命教育课堂,每位小学生都会联想到自己的成长过程,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生命可贵。 近年来,我们目睹了太多的校园虐猫、虐杀流浪狗的新闻,也见多了校园欺凌案以及其他校园悲剧,痛感学生生命意识的缺乏,这不能不说是与学校缺失生命教育有关。 97%的受访者赞同留下“燕窝”表明生命教育有着深厚和广泛的民意基础,不仅是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也要认识到这点,顺应民意,将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配备师资,编写校本教材,像栎社小学那样把生命教育融入校园的草木鸟兽之中,从小就教会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做一个充满慈爱之心的人。王学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