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教育部门发布通知,明确了中小学暑期的具体放假时间。在大力整顿校外培训机构的背景下,面对近两个月的假期,学生和家长有更高的追求和期望没有错,但家长要对孩子的教育期望有一个合理的评估、适当的定位。 (6月28日央广网) 按照往年的情况,中小学校虽然放了暑假,中小学生却得不到“放飞”。因为他们的暑期生活安排基本上由不得自己,家长起到了主导性决定作用。中小学生不停地“赶场子”,与陌生的同学和老师论文习武、谈科求学,家长一边扮演“车夫”的角色,一边安排监督学生的暑期生活,暑假俨然成了“第三学期”。家长美其名曰“为了孩子”,孩子却不心甘情愿。 今年,因为校外培训机构整顿,有些校外培训班受到限制,可能没有往年那么疯狂。不过,把中小学生的假期生活安排好,让中小学生拥有丰富多彩的暑期生活,期待有变化不僵化,尽量多元化的暑期生活,需要家长更多一些放手,中小学生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主张,做出与自己年龄和认知相当的决定,让暑期生活更有意义。 为了让孩子参加暑期培训,许多家长不顾孩子的意愿和暑期的炎热天气,把暑期生活时间安排得很紧溱,嘴上说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实际上却淹没了孩子好玩的天性,剥夺了孩子自由支配活动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权利。这是很危险可怕的。这些孩子习惯了不与家长争论说理,不争取自己的权利,会逐渐形成任别人支配、缺乏主见的性格。 把暑假还给中小学生,关键是家长要结合中小学生的情况,尽可能遵重中小学生意愿,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适当安排他们参加校外培训班,而不是替孩子决定,把孩子当成想象中的一枚“棋子”,把中小学生“按”在培训班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变得聪慧、敏感,有想法有主见。暑假生活与严肃、紧张的校园生活本不可相提并论,家长也不应用学校管理方式安排和处理孩子的事务,而应根据时间长短和中小学生的想法,激发中小学生的个性特长,尊重中小学生的内在欲望,让他们在暑假期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让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行动得到自由,成长过程更可回忆。 通俗地说,就是让想旅游的学生去旅游,想运动的学生去运动,想画画写生的去画画写生,想从事公益活动的去做公益,想陪伴老人的去陪伴老人……中小学生的暑假生活,能否从紧张的校园学习状态中调整过来,暑期活动是否丰富多彩有意义,不完全是一种形式上的存在,更是青少年时代必须经历的成长过程。重视孩子的文化知识教育没有错,只顾孩子的文化知识教育,甚至以分数衡量孩子的得失,忽视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一定有错。 放了暑假,家长还应给孩子上一堂安全课。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事应当怎么做,出现意外应当怎么办等,不同年龄段的中小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认知弄清楚。譬如,中小学生独处时如何使用家里的电器、煤气灶,中小学生出门后如何遵守交通法律,游泳、参加体育活动时,如何防止和避免意外安全事故,出现万一首先应该如何处置等。中小学生的暑假安全,离不开家长苦口婆心的交代和照顾。 卞广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