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等平台发现,多款名为“藏手机神器”的保温杯、仿真书热卖,商家甚至将“防检查”“防检测”“上课玩手机”等作为卖点向学生兜售。对此,家长们建议,电商平台对兜售此类产品的不良商家应从严治理。 (7月10日《北京日报》) 今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这是为了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举措。商家公然兜售“藏手机神器”的保温杯、仿真书,显然不是真心为学生着想,而是巧舌如簧、见利忘义,利用商品的特殊功能,满足极少数学生或家长对手机的需求。这种与禁令唱反调的“神器”,其实是“作妖”。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恪守社会公德,诚信经营;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由此可见,商家将保温杯、仿真书说成是“藏手机神器”,既涉嫌违法,还涉嫌教唆、纵容学生“使坏”,与禁止将手机带入课堂的通知精神唱反调。 仅靠学校破“藏手机神器”的妖道,很难做到滴水不漏。确保“禁止将手机带入课堂”,市场监管等部门应对“藏手机神器”的商家及平台动真碰硬。多方发力,联手作为,依法处理销售“藏手机神器”的商家及平台,不准商家口无遮拦,不准“藏手机神器”兴风作浪,遏制将手机带入课堂的欲望,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教学环境。 但愿学生和家长购买“藏手机神器”,不是用来对付学校。商家设坑促销,利欲熏心,自有定论,学生把手机藏在“神器”里带入课堂,一天两天可能不会被发现,时间久了,难免穿帮露馅。这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行为,不符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更不受学校欢迎。如果用这种方式将手机带进考场,其严重后果更是不言而喻。 你说,这个“藏手机神器”是“神”还是“妖”?卞广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