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家长帮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7月13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暑期里如何做到有效陪伴?

当了27年班主任的鄞州中学老师这样说

    暑假刚过去一周,朋友圈里已经多了一些“神兽出笼,家长累趴”的吐槽。两个月的假期,不同的家庭会结出不同的果实,陪伴确实是家长需要修炼的一门功课。

    7月11日,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教育大讲堂邀请了有着27年班主任经验的鄞州中学副校长朱云方,作了一次“浅谈家长有效陪伴孩子的策略”的讲座。

    朱老师以“我的遗憾和我的欣慰”开始他的讲座,夫妻俩都是高中老师,养育的女儿在学习上谈不上多成功,这是朱老师的遗憾。他反思,这个遗憾的背后,是因为平时工作忙碌,小时候经常把女儿一个人留在房间,让她看电视或者玩,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之后,意识到问题的朱老师开始弥补,无论多忙,他都坚持晚上给女儿和妻子做一顿晚饭,一个月一家人去外面看场电影或者小聚一餐。慢慢地,女儿变得上进,工作也已稳定。

    关于陪伴,是朱老师自己养育女儿的反思,是27年班主任工作中与家长和学生交流的心得,也是一位学习者在阅读中的思考所得。

    栏目主持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王伟

    特邀嘉宾

    鄞州中学副校长 朱云方

    六大陪伴误区,你在不在里面?

    大家都知道陪伴的重要性,但并不是所有的陪伴都能结出好的果子,朱老师总结了家长陪伴孩子过程中存在的六种误区。

    形式上陪伴,有身无心。主要表现在身在心不在,比如在客厅里看电视、在孩子身边玩手机等。

    口头上陪伴,有诺无行。总是承诺会陪孩子,比如去看电影、到什么地方去玩等,但总是没有成行。

    控制式陪伴,有陪无情。所谓的陪伴其实是为了监督孩子的一举一动,这会导致孩子的反感和排斥。

    骚扰式陪伴,有行无效。有意无意地去看孩子的学习情况或者作业完成情况,甚至轻易打断,没有顾及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补偿式陪伴,有陪无质。为了陪伴而陪伴,带着平时太忙疏忽了孩子的自责情绪来弥补内疚,更多的是自我感动。

    功利性陪伴,有陪无度。文化课的学习时愿意陪伴,但在孩子的运动和游戏上就不愿陪伴。

    对此,朱老师认为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没有正确的教育观:教育是慢的艺术,如果连父母都没有耐心等待孩子前进的话,还有谁能给予孩子耐心呢?

    二是没有正确的孩子观: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财产和面子,没有民主地对待。

    三是缺少良好的家庭环境: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着一个问题的家庭。

    四是缺乏教育智慧和方法:带着自己在工作上的情绪进家庭,对孩子简单粗暴。

    聊天是一种好方法,但你会聊天吗?

    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需要具备与孩子交流沟通的能力,聊天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可惜有些家长不会聊天,聊着聊着总是把天给聊死了。

    孩子最讨厌,也是最无用的聊天方式有哪些?

    目的性太强。有些家长跟孩子聊着聊着最后往往变成了说教。比如:

    家长:“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啊?”

    孩子:“学了好多新知识呢。”

    家长:“学新知识就对了,要多学知识,不然以后就只能搬砖。”

    孩子:……

    家长:“今天过得开心吗?”

    孩子:“恩,今天认识了一个新朋友,我们特别聊得来。”

    家长:“交朋友可以,但不能经常一起玩啊,先把学习搞好了再说。”

    孩子:……

    聊什么都能聊到学习上,本来孩子还想跟父母分享一下的,到最后往往无语收场了。这种聊天方式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审问似的让孩子汇报。很多家长在去学校接孩子放学时,一路上不断地询问孩子今天在学校的情况。长此以往,孩子的回答也开始模式化:“恩,不错,还可以,挺好的……”这样应付的回答,家长是得不到任何有效信息的。

    不耐烦似地回应。别以为聊天多简单,尤其对象是孩子时,面对一个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的对手,家长们是很容易把天聊死的。比如:

    孩子:“妈妈,我想跟你说个事儿。”(孩子主动发起了聊天信号)

    妈妈:“说。”(正忙着,有点不耐烦)

    孩子:“妈,我想买一双球鞋。”

    妈妈:“买什么买?不是有那么多鞋吗。”

    孩子:“就给我买一双吧。”

    妈妈:“不买,赶紧做作业去!”

    孩子:“哼!你不买我就不做作业!”

    这样不仅把天聊死了,还激起了孩子和家长之间的矛盾。如果妈妈能在孩子提出要求时,进一步询问孩子原因:

    妈妈:“为什么突然要买球鞋呢?”

    孩子:“因为我们学校要举办运动会了,我要参加比赛。”

    妈妈:“那你准备参加什么比赛呢?”

    孩子:“我想参加……还有你知道吗妈妈,今天老师还夸我跑步跑得快,建议我加入校田径队呢……”

    如果能静下心来接受孩子沟通的信号,孩子能说的还有好多好多。如果孩子找你沟通时,你刚好在忙着,那么宁愿让孩子等一下,也不要着急应付孩子。

    有时候,学会倾听比不停地询问更重要。有时候,可以适当示弱,不要表现得什么都懂。另外,如果家长谈话抓不到点子,整天泛泛地要求他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一见面就反复叮嘱“要好好学习”,效果可能是反向的。

    反之,如果家长平时多观察,积极与老师沟通,多到学校走一走,了解一些真实的具体情况,那么一旦谈话,“某月某日某时某地某事”内容确凿具体,孩子一下子被点中穴位,知道你在真正关注他,也不会有托词了,再继续谈下去效果会截然不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