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8月06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学区招生”实为教育均衡样本

    日前,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委组织起草了《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作为深圳社会建设领域的“基本法”,旨在解决民生领域的“痛点”“堵点”,在义务教育、住房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改革意见,包括推行大学区招生、规范学校运行经费、建立教师交流制度、完善二手房参考价和建立租赁房参考价等。

    (8月4日《南方都市报》)

    近年来,“学区房”热度不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名校效应”。基于此,深圳将推行大学区招生,建立教师交流制度,既打破了传统学区学位的概念,防范特定区域炒作“学区房”的现象,又体现了学区资源均衡发展的导向。

    众所周知,教育部门禁止“跨区择校”,目的是为了避免中小学生无序跨片流动,确保免试就近入学。然而,对于这项维护教育公平的善政,一些家长并不领情——如果户口及住房不在名校学区内,孩子就失去了上名校的机会。于是,一些家长便采取“拼房择校”等非常手段,疯狂砸钱争抢”学区房”,“拼”进名校学区内,为孩子在名校“占坑”。特别是,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受利益驱使,在房地产广告中进行虚假宣传,热炒”学区房”,加剧了“拼房择校”乱象。

    可见,治理“学区房”,不仅是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应该从维护义务教育根本理念的角度出发。因为义务教育阶段,依照现有的《义务教育法》,是一个普惠的、非选择性、非淘汰性的教育阶段,也是政府必须提供的一个基本公共服务职能。深圳采取“大学区制”,房子和学位的对应关系会被打破,这对于“学区房”的炒作,可以说是釜底抽薪。同时,建立教师交流制度,教学水平的均衡化会大大推进,这对于追逐名校的资本而言,也是釜底抽薪。特别是,通过“大学区制”及教师交流制度,能够降低“学区房”的热度,引导购房者理性购房,通过理解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来选房和安排子女入学。

    可见,推进“大学区招生”,实为教育均衡样本。如果评价一个地方的教育政绩,不是看当地有多少名校,名校的升学率如何,而是看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大小,以及使薄弱学校的数量,与教育政绩成反比,想必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就会真心实意地去抓教育均衡。

    汪昌莲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