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8月24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阅读代沟”无需填平
正视差异才是正理

    暑假里,中文系毕业的学生家长繁星兴致勃勃地向孩子推介自己钟爱的文学作品《变形记》。岂料,00后的孩子不以为然:“好端端的一个人为什么会变成大虫子?实在太荒诞了!”类似的一幕出现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整本书阅读”单元所选取、推荐的经典文学著作,00后、10后阅读时会表现出畏难情绪:“让我们看几十年前,甚至数百年前的经典著作,读起来很费劲。”

    (8月22日《文汇报》)

    父辈们喜欢阅读的“必读书单”,今天社会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却“不买账”。一个客观时代背景摆在眼前:经时间沉淀下来的经典作品,与生长在“读屏”时代的当下学子之间,天然存在着“阅读代沟”。

    所以,如何填平“阅读代沟”,考验着我们的阅读智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阅读喜爱。就像上辈人喜欢阅读《傅雷家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童年》等书籍,这些“人生必读书”伴随着他们成长,并帮助他们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一样,现在的孩子,则喜欢阅读《哈利·波特》、《小王子》等作品。这种差异本身,不存在谁对谁错、谁优谁劣的问题,恰恰是成长时代背景完全不同,难免在阅读兴趣和理解的方向和目标上的不同罢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经典。所谓“经典”,往往代表一个时代的精神价值与文化取向,虽说经典作品经历了时间的检验,是凝聚人类智慧的最优秀作品, 可在代际阅读差异上的“切入点”不同,影响着代际之间的阅读兴趣与爱好,而上一辈人对当辈人阅读趣味塑造,常常的关注点却狭隘地落在某一些书目上,一方面影响着下一辈人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他们自由裁断哪些书目值得品读的想象空间。

    如果说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的入口,读名著相当于进入那些最杰出人物的个人世界,与他们进行思想的碰撞的话,那么,阅读者喜欢与谁对话,与谁思想产生碰撞,都是由阅读者自行决定,硬行规范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显然不现实。保尔·柯察金的成长故事启发上一辈人在艰难困苦中如何战胜敌人、战胜自己,应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而哈利·波特不同凡响的人生,则向当下孩子们说出了这样一个现实,就是具有冒险精神,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本身,更符合当下这一代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他们阅读的兴趣点。

    由此,对于“阅读代沟”,现实的想法和做法,就是要承认代际的关系当中,代沟是一定存在的,关键在于如何互补,而不是以主观臆断来证实代际关系中的阅读差异存在谁好谁坏、谁优谁劣,当我们正视这种差别让每个人都是特别的存在时,我们对阅读代沟的分析与判断才会趋于理性与智慧。

    井水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