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课后延时服务,让孩子的放学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相吻合,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上班族”家长接送孩子的后顾之忧。但是课后延时如何服务,服务质量如何,则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遗憾的是,在一些地方,课后服务目前只是停留在“管”的阶段,离“丰富多彩”尚有不少差距。 如何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要“知己”,就是要明白课后服务的定位,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能力结构,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适切服务,引领孩子一起完成指定的实践课学习任务。 其次,要“知彼”,了解学校和班级资源。除盘活原有公益服务资源以外,协调各类志愿组织和志愿者,在开展课后服务方面做多种有益尝试。如镇海崇正书院邀中科院材料所研究员来讲授科学的奥秘;北仑区顾国和中学结合北仑“中国女排”基地优势开设排球课程,围绕宁波帮“四知精神”开展爱国主义课程。这些,都是“提质”很好的尝试。 还有,可开设课后延时服务网络平台。学校联系教研部门,向教师提供教育类优质的教育公众号和云课堂等优质资源,比如关爱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什么妙招;遇到抑郁的孩子怎么教育……此外,还可发布学生、家长和学校教研部门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实践课实施方案。 同时,要跟踪评价奖惩分明,学校每学期都会对课后延时服务进行动态评价,弃劣择优。 此次,教育部提出课后服务推行“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这不是简单的在校时间的延长,而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目的。基于此,学校、家庭、社会都要切实对学生课余时间负起责任,提供公共教育服务。学校的课后服务时间可以请校外具备相应资质的专门技术人员、非遗继承人、志愿者来参加辅导。活动课的设计应多为学生着想,设计的内容应触及学生的个性、知识、智能特征和社会生活背景,让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亲历的情境适宜地融入活动课中,尽可能的让不同兴趣爱好的同学有自由选择的空间。时时与学生共鸣,处处充满着对学生的期待,给学生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健康成长、智慧成长,让学生发现并遇见更好的自己。 孙功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