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儿育女、繁衍生息,既是人类的动物本能,亦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如果说当家长可以“自动升级”,能否做一名称职家长,却不能仅靠天然的升级和亲情守护本能。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弃养事件”“娘炮形象”“网瘾黑障”以及校园暴力等,背后都能找到家庭教育缺失之症结。甚至在少数年轻人群落中,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连带孩子的成人亦是只顾自己吃喝玩乐心智尚不成熟的“大孩子”,又如何把幼苗培育成栋梁之材? 对家庭教育进行依法规范势在必行,开门立法、吸纳民意民智、进行精心打磨的《家庭教育促进法》,被称为首部法律版“家长指南”,其意即在于为家庭教育立规矩、画红线、明方向、作指引,把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职责予以厘清。这部法律草案对家庭教育的概念和主要任务作了明确,即“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知识技能、文化修养、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同时对各级政府及社会对家庭教育的支持和保障作了具体要求,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重架构更趋完善。从法治健全到社会力量整合,公众能够得到一个清晰感受:这届家长的“外援力量”前所未有,在如何履行家长职责、当好家长方面,还需更多地“充电”“补课”。 家长不仅是一种亲情概念,亦意味着将孩子养育成人、带入社会的重要职责。家事变国事,从“亲子教育”到“亲职教育”,体现了家庭教育从理念到实践更趋成熟,由天然的自发状态,迈向更高层面更具正向能动性的自在自为状态。此前曾有一本名为《中国家长批判》的书,罗列了当下家长存在的十大不足,比如家长作风、专制主义、重智轻德、娇惯溺爱等。促进整个社会的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带着问题思维和问题导向,在着力解决上述问题中补短板、强弱项,努力使每个家长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以“亲职教育”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打造高质量的孵化器。张培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