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瑞云学校的孩子们参加乒乓球课。通讯员供图 |
 |
徐光伟老师指导花园小学学生书法。 通讯员供图 |
“老师,我这样发球对吗?”“老师,刚刚回球的动作标准吗?”在余姚市瑞云学校的体育场馆,一群热爱乒乓球的孩子正在与一位从余姚市花园小学请来的专业教练对练并请教。 同一时段,花园小学的教室里,学生们正襟危坐、屏息凝神,跟着来自瑞云学校专职书法教师用心练习每一个笔画、每一个汉字。 在“双减”背景下,怎么打破校际资源壁垒?余姚鼓励校校充分挖掘优势项目发展潜力,激活优质师资辐射力,实现互通往来,资源共享,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课后服务条件和环境,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樊莹 通讯员 洪黎明 周晨露 张彬 孩子们跃跃欲试想练手 昨天下午4点,瑞云学校参加课后服务乒乓球项目训练的小学部低年级孩子,围在乒乓球台的四周,正进行着乒乓动作的模仿,为上台训练做着准备。 当天的课程内容是动作模仿和体能训练,上课的老师是花园小学的专业乒乓球教练徐小红。老师早早地来到场馆,耐心地指导学生做规范动作。 因为授课方式很多样,有游戏、小组合作和竞赛等,贴近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在训练中,时不时看到小朋友模仿起动作来有模有样,玩起游戏也是愉悦投入。 “太有趣了!原来发球方式有这么多种,高球、弧圈球还有超短球,我要慢慢都练会!”102班学生马若雨说,早就想学习打乒乓球了,以后课后服务时间可以多多跟着专业教练徐老师学习,“我感到这项体育运动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对视力有好处,真是太棒了!” 同一时间,在花园小学书法教室,指导教师徐光伟也早早从瑞云学校出发来到了花园小学。徐光伟老师不仅书法造诣很深,书法教学经验也非常丰富,当天他带过去的课程内容是基本笔画“点和竖”的仿写,一进教室,不忙教怎么握笔,而是从生动的历史故事入手,让台下的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随后,徐老师从一点一竖开始,倾心传授基本笔画的书写要领,紧接着又一对一手把手地为孩子们纠正临摹中不当之处。在徐老师专心和耐心地教导下,孩子们进步很大。 一通电话打开了思路 瑞云学校工会主席邵美英介绍,之前,瑞云学校是宁波市书法实验学校,学校开发有自己的书法校本教材,专职书法教师徐光伟曾获得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是余姚市书法骨干教师。但乒乓球运动方面,尽管已成为余姚市传统体育乒乓球项目的试点学校,有一定的基础,然而学校相关活动开展一直不温不火。 “乒乓球作为我们的国球,背后有深厚的文化,学校也想通过课后服务平台做好这件事,让孩子们保持运动习惯的同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专业师资很关键。”邵美英主席坦言。 就在这时,余姚市花园小学校长杨文斌的一通电话,打开了她的思路。“当时,杨校希望能借用我们学校的书法资源,丰富他们学校孩子的课后学习生活。我听后,脑子一闪而过的是他们学校早几年就是乒乓球特色学校,乒乓球体育课程成为学校特色发展一大亮点,教练员经验丰富,教学成效显著。”邵美英主席提议,两所学校能不能打破资源壁垒,实现书法、乒乓球课后服务课程的优势互补。这一想法说出来后,双方一拍即合。 课程内容带来多元化尝试 目前,这两所学校的合作,主要是通过将各自学校的课程特色及课程运行体系彼此分享,在确保课程开展公益性的前提下,保证课程运行过程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从而促进了两校特色课程开发的实效性。 依托共享资源,现在瑞云学校正在申报宁波市乒乓球试点学校。同时,学校体育场馆加紧局部改造,成为了余姚市乒协组织开展各级各类乒乓球比赛的首选场地,努力构建“人人会乒乓,人人爱乒乓”的生命课程理念。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乒乓球苗子从两校诞生,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小小书法家迈出两校的大门。笔墨与银球融合成最美的遇见,成就孩子一生的荣光。 余姚教育打破校际资源壁垒,尝试校际间的课后服务联动模式,让越来越多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内容个性化、多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