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几近两月,各区县(市)教育局在全面开展课外培训机构检查行动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实现校外到校内的转变,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10月27日上午,全市义务段学校校内减负提质工作交流会在慈溪市第三实验小学举行。各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在会上思维碰撞、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助推宁波校内工作减负提质。□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林涵茜 智慧赋能 宁波正在开发作业管理平台 慈溪市第三实验小学作为东道主,介绍了自主研发的作业管理平台建设运行情况。学校从2012年就开始减负行动,设计开发了课业负担监测平台,一经使用便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 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杜仕海表示,宁波市也正在开发作业管理平台,今后,老师布置作业之后,学校和教育局可以实时监管、分析统筹,该平台也可以供学校进一步做些个性化调整。 2019年,宁波市教育局在全省率先推出“宁波市小学校内托管服务平台”,探索通过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对校内托管进行规范化管理。一套体系、一个平台,方便家长参与和了解校内托管服务,方便老师实现托管班管理,也帮助学校科学化、规范化、有序化开展校内托管服务,最后协助教育监管部门及时准确地掌握各校校内托管服务的开展情况、经费管理等动态信息。 同时,宁波智慧教育学习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对线上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平台目前有非学科类课程1715节,学生不用登录账号就可观看。市教育服务与电化教育中心负责人表示:“目前我们还在不断更新,希望各区县(市)教育局或学校可以提供更多优质课程,为全市学生服务。” 提质增效 区县(市)“双减”亮点多 现场,各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就“双减”政策实施中,在作业管理水平、课后服务水平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三个方面,介绍各地的典型举措,并提出工作思考及建议。 鄞州区、北仑区、奉化区、宁海县等教育局的课后服务工作颇有亮点。校内校外同步发力,确保课后服务供给到位,既为学生提供延时托管、知识答疑服务,也为学生提供体艺特长类课程。 慈溪市积极构建课后服务品牌课堂,各校根据办学特色和学生培养目标,聘请专业院校教师、“非遗”传承人、志愿者等人士参与校内课后服务,逐步形成“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 海曙区建构“主动、互动、灵动”的“三动课堂”教学。通过“推门听课”的举措,让教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让学校抓严细节,抓实管理。 象山县教育局通过举办“课堂节”系列活动搭建教师展示课堂教学艺术平台,交流分享课堂教学改革经验。 江北区、镇海区、余姚市教育局提倡采用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不搞“一刀切”。 宁海县推出了“作业三餐制”,进一步破解学校作业管理难题,提升教师作业设计与实施能力。 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建国表示,“双减”工作并不是简单的“减法”,更要实现提质增效。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是课堂,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双减”不只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而是一个常态性工作,要紧密结合到日常的教学和教育管理当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