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也想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近日,一篇清华贫困生的匿名自白——《在树洞里》在网络流传。这名学生2014年入学,当时奖学金和助学金共计13000余元,扣除学杂费,一年可支配的资金有6500元。他制定了严格的开支计划,每个月只能花400元。此后,他通过兼职有了稳定的收入,也成功保研……从研一开始,他每个学期拿出3200元,资助了4名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 (11月10日《人民日报》) 捉襟见肘的生活费,省吃俭用的苦日子……这名清华贫困生的自白《在树洞里》一文,近日呈现刷屏趋势,引发广泛热议。这样的文字,简洁明了,的确在讲述曾经困难的时光,但其既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卖惨募捐,只是娓娓道来,客观陈述,让看客感受自己曾经的岁月。其中的不少内容,很容易引发共鸣,毕竟,困难的岁月不敢说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但也的确是很多寒门学子共同的缩影。 文章引发关注,乃至走红,除了是因为引发共鸣共情外,更是因为其传递出另一种“自强不息”的精气神。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名清华贫困生的经历,正是对校训相关精神的一种践行。无论是对资助自己的企业家的感恩,还是自己做家教的自力更生,抑或是“每个学期拿出3200元资助4名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的爱的传递,都让人感觉到这名清华贫困生是一个温暖的人,一个乐观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或许,很多人想知道这名匿名清华贫困生到底是谁?这样的好奇心理,相信很多人都有;此外就是,一些爱心人士也想帮助他或帮助他帮助的人。这些,都可以理解,但是呢?既然这名清华贫困生选择了匿名的方式,就表明了他的态度,他不愿用这样的方式来吸睛,也不愿意用自己的苦难来博取同情与关注,甚至是用此赚钱,他只是单纯地回忆过往,并无别的目的。所以,外界关注即可,没有必要深扒他到底是谁。至于事情的真实性,已经有多名清华学子进行了佐证,但都不愿意透露此人是谁。这些,是必要的自觉,也是可贵的自觉。不去打扰他,就是对他最好的关心。 很多人都经历过苦难,很多人都有一些不愿回首的记忆,这些东西,有人敢于直面,有人不敢直面,这都是个人的选择,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都应该尊重。而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更应该关注的,是这背后传递的东西;更应该学习的,也是这名清华贫困生身上展现出来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或许,每个人都会面对苦难、困境、荆棘,等等,毕竟,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只要我们有这样的一股精神气,人生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办法总比困难多,这虽然是一碗鸡汤,但也确有一定的道理。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清华贫困生的树洞自白走红,就让我们看到了自强不息的赶路人的风采。不用问他是具体的谁,他可能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不问来处,不问归途。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这名清华贫困生如此,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应如此。 龙敏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