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家媒体报道,11月18日,上海长宁区多所中小学采用国外成人问卷进行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包含不少与自杀相关的题目,引发家长、社会的强烈关注,该区教育行政部门已公开说明并致歉。 距离教育部明确表态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不足半月,长宁区这一事件印证了笔者之前的担忧,即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筛查可能导致更大的社会焦虑,成人化、西方化量表测评和医疗模式治疗偏好还可能产生更大的副作用和负面影响。这也再一次提醒我们,学生抑郁症筛查应审慎,至少需要首先综合评估和处理好三个问题:一是筛查标准和手段是否足够科学需要深入评估;二是筛查全过程学生隐私的保障工作需要提前落实;三是筛查出的抑郁症学生需确保获得及时有效的干预治疗,实现健康成长。 诚然,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教育部此项举措有利于早发现、早干预,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针对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有薄弱环节,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治疗供给不足,全社会尤其是家庭系统的心理健康生态不良、支持不足等现状,培育、创造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氛围,建设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心理健康教育、精神卫生资源系统,是相较于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范畴更显重要而紧迫的事情,笔者认为应着力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要切实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议国内各地县(市)区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至少要配备一名全职、专职教研(科)员,而且应有相当扎实的知识能力和指导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基层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专职队伍建设,配齐、用足、用好这支队伍,赋予他们充分的时间、空间、资源和能力,切莫“挂羊头卖狗肉”“平时上文化课、检查评估时变身专职教师”。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督促学校创设优良的教育教学生态,切实减负增效,五育并举,多元评价,尽量减少“师源性”“校源性”“班源性”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是切实加强公立心理咨询治疗资源建设。政府各级发改、卫生健康等部门未雨绸缪,规划新建、扩建、改建相关的心理健康公共医疗机构,有条件的县级市应尽早建设专业医院,增加设施设备和专业人员的配备,迎接未来可能出现的心理治疗需求高峰。卫生健康、教育等部门需努力确保筛选出的所有抑郁症中小学生患者,都能“应治尽治”“早治疗早干预”。 三是切实加强全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需特别重视对家长的教育,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尤其是青少年成长发展心理特征的知识和能力,引导他们避免过度看重孩子的学业成绩,不给孩子传递过重的压力和焦虑,建立更加和谐健康的亲子关系。同时要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全社会、覆盖全人群,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在电视节目、报纸杂志、微信公众号、广播电台、抖音等各类媒体中,多渠道、全覆盖,真正唤醒社会公众的心理健康意识,真正把青少年心理、精神健康作为衡量家庭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只有家庭、社区、城市整个环境中的大多数人心理健康了,才更有利于置身于其中的青少年获得健康成长。 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