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11月30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幸福的童年和未来的发展
同时赋予所有孩子

余姚“教共体”改革破解义务教育难题

共建型教共体模式下,中意宁波生态园实验学校的孩子们快乐成长。受访者供图

梦麟校区孩子们在课本剧表演。受访者供图

“姚江教共体”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

长安小学与片区内学校开展课堂研讨。

受访者供图

    近期,余姚市召开义务段学校教共体工作推进现场会。这项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开的工作,余姚教育结合实际大胆尝试,义务教育阶段上百所学校已经组成教育共同体,并创新性地增设片区长学校负责制,让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城郊、到农村。

    近日,记者走访了“以城镇优质学校+农村学校、城镇相对薄弱学校”“城镇优质学校+新办学校”等模式结成融合型、共建型、协作型三类教育共建体,看看究竟带给学生、老师、学校什么样的新气象。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樊莹 通讯员 胡玲君 张心财 毛姚伟 洪黎明

    同步化办学 新区孩子家门口上优质校

    “这是几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孩子家门口就能上优质学校,实在太开心了!”家住穴湖村的小予妈妈由衷感叹。2019年,城东学区重新划分,孩子小予正处于幼升小阶段,一度为“上好学”发愁。

    “直到村附近盖起的新小学,挂上东风小学教育集团梦麟校区的牌子,悬着的心彻底放下了。”这位妈妈发现,崭新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亲切的老师……这里,硬件设施过硬,师资力量也很强大。学校之间打通“资源墙”,优质老师会从东风校区、东江校区到新学校来教书,孩子们从中受益。

    梦麟校区校长张雅南介绍,因为和集团是共享教育资源,有统一人事、统一财务、统一文化标识、统一评价方式。在家长的认可下,新区适龄孩子报名人数逐年递增,从原来的每个年级只有个位数到现在四十多个孩子都是来自穴湖村等周边村。

    已建校123年的东风小学,2008年首开余姚城区公办教育集团化办学先河,2012年集团新增东江校区,7年后梦麟校区竣工并投入使用,至此融合型教共体凸显,融合成“一校二区”或“一校多区”,同步化办学。

    “学校之间通过定期召开教共体例会,学校行政、教研组、教师等对话互动,互帮互助同提升。同时,以课堂节、半日教研、名师讲座、网络教研等活动形式,促进受援校形成比较浓厚的教研、科研氛围。”东风小学教育集团东风校区校长劳勤莉介绍。

    “一所学校理应有一种精神向往,更应有精神的落地。”东风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叶建松骄傲地说,几代东风教育人所共同追寻的“达善精神”,正是择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意。不管是城中心孩子还是新区孩子,在同一个办学理念、办学经验下,都能快乐健康成长。

    “沉浸式”特色教研 加快新办学校年轻教师培养

    记者采访的周三下午,中意宁波生态园实验学校新老师高蓓瑶准时到余姚市实验学校“报到”。作为一名95后,刚毕业参加工作,教学上如何快速上手,成了亟待突破的事情。有幸,从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她跟着“结对师傅”宁波市教坛新秀一等奖获得者陈锋老师进行“沉浸式”特色教研。

    当天的学习内容是同课异构一年级语文课《四季》,高蓓瑶与另一位来自余姚市实验学校的年轻老师分别在两个班级上同一堂课,台下20多位资深老师旁听,其中也包括了师傅陈锋。课堂结束后,陈锋把中肯的意见收集起来,反馈给徒弟,同时提出可行的建议。

    “这样的机会太难得。师傅的教学经验丰富,我希望在她的指导和帮助下尽快成长。” 高蓓瑶说。

    中意宁波生态园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新学校,2020年秋季启用,距城区40多公里。一所“零基础”新建学校,如何规范办学治校?如何培养好年轻教师队伍?种种考验摆在了领导班子面前。

    共建型教共体模式带来了新思路。这一模式下,乡村学校或城镇相对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业务委托给城镇优质学校管理,通过师资双向对流,涵养人才“蓄水池”。

    同样是九年一贯制的余姚市实验学校作为支援学校,去年起为新学校的顺利开学、新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顶层设计,包括招生、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形成了一套完整先进的办学机制。中意实验年轻教师每两周必须花半天时间跟随师傅进行全程“沉浸式”学习,从班级管理、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学生教育、家校沟通等方面全程学习。通过一系列的研修活动,中意实验年轻教师收获颇丰,先后在宁波市级征文比赛、余姚德育优质课比赛、余姚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等频频获奖。

    跨越地域、学校大小和办学模式 助推学校质效“双增”

    早上,余姚市陆埠镇初级中学的学生陆续进教室,第一件事是交作业,有意思的是,以前一批学生趴在课桌上“赶作业”的场景,现在几乎没有了。伴随着“双减”,这所农村学校推行作业“分层”改革,学生们在活力清晨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

    这一喜人的变化最近在黄家埠镇初级中学也出现了。学校摸索组建命题教师队伍,探索多样化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或兴趣差异,面对作业化被动为主动,学习时收获幸福感。

    这一系列变化的背后,不得不提余姚“教共体”改革,跨越地域、学校大小和办学模式,助推学校质效的“双增”。

    今年初,余姚市姚江中学、陆埠镇初级中学、黄家埠镇初级中学组建协作型教共体。城镇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城镇相对薄弱学校,不打破原有学校各自的人事、管理体制,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项目协作,实现教育教学上的引领、指导和帮扶。

    “双减”之下作业是学校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对联盟”以来,三校聚焦分层作业研究与管理的疑难问题,城乡教师携手合作。比如,有些学科优质教师短缺或学科内容帮扶需要,由三校备课组教师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进度和要求,开展三校同步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同步管理等。

    小学协作型的教共体因为数量众多,余姚创新性地设立六个片区,每个片区不定期开展特色活动。

    像第三片区,建立了以教辅室主任为组长的教共体工作领导小组,并起草完成一份较为完整的三年规划。片区长学校实验二小与丈亭镇校、三江小学完成三校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一期工程;第四片区,由片区长学校兰江小学牵头,教共体内的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1次专题调研、指导或研讨活动,内容包括规划、制度、队伍、课程等层面,各支援校轮流主持,自定活动地点、主题、形式和内容;第六片区,由片区长学校长安小学牵头,丰富互联网加义务教育同步课堂,线上线下教研活动以及校长层面、组织管理等沙龙,近期举办了打造“双减”背景下的幸福课堂研讨活动。

    ■新闻多一点

    10多年前就有

    “共同体”雏形

    早在2010年余姚教育局就已经前瞻性地提出,以“共同体”的建设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教育阵地的共建、教学困惑的共释,打造互利、互补的多赢局面。

    十年间,历经三个阶段的演变推进。第一阶段:建立区域教研共同体,进入教共体模式萌发期。教研共同体更倾向于单维度模式,主要聚焦各区域、各学科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第二阶段:开展校际结对帮扶,迈入教共体模式幼生期。“共同体”建设不再只围绕“学科教研”“教师素养”展开而是向学校管理、办学品质、办学特色等方面不断拓展。第三阶段:建设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步入教共体模式成长期。当下,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效应,余姚已经形成“种好自留地、管好责任田、唱好群英会、打好合力牌”教共体发展大格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