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奉化区锦溪小学学生在课后服务的中点班学做“冰皮月饼”。 通讯员供图 |
“双减”成效如何,中小学“最后一公里”是关键。“双减”落地4个月,宁波打造的对象全覆盖、主体全协同、五育全融合、成本全公益、培养全链条“五全”课后服务新模式,有效破解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幼儿园“放学早、接送难、无人管”等民生难题。 教育部网站、《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报》、央广网、教育部新闻办公众号“微言教育”等国家级媒体相继报道。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樊莹 通讯员 余晶晶 田荣华 率先探索一贯制人才培养方式 在对象全覆盖方面,将课后服务的对象从义务段延伸至学前和高中,做到能开尽开,面向全体,切实回应社会关切与期盼。 同时,率先探索兴趣特长为导向的一贯制人才培养方式,率先出台义务段学校贯彻“双减”政策教育评价方案,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如北仑区幼儿园变传统的“托管”为“托育”,开设丰富的课后服务课程,2000余名幼儿受益;高中阶段教育纷纷开展晚自习,周末开放校园,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补习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在主体全协同方面,整合全社会育人资源,建立以学校(幼儿园)在职教职工为主体、社会专业人士共同参与的课后服务师资队伍,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联合群团组织和政府部门整合课后服务线下拓展课程600余门,线上推出品德修养、科学创造等五大类128门课程,打造课后服务课程资源库。 在五育全融合方面,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将课后服务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延伸,探索“五育”融合的长效机制。 减免经济困难学生的课后服务费用 在成本全公益方面,坚持公益性、低成本原则,强化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建立政府兜底、家庭和社会合理承担的成本分担机制。课后服务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等;服务性收费坚持成本补偿和非营利原则。费用收支情况定期公开公示,经济困难学生参加课后服务予以减免。 在培养全链条方面,每天不少于2小时的常规课后服务之外,科学引导及规划学生的周末及节假日生活,课后服务考虑全时段。镇海区19所小学460余个课外“学伴小组”,周末开设作业学习互帮、健身游戏、家政实践等10类课程,获评浙江省“双减”10大优秀案例。 目前,宁波已相继出台《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规范开展初中学生课后自习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17个配套文件和实施细则,一整套政策组合拳密集打出,顶层设计不留死角,制度建设形成闭环。 接下来,从作业管理、课后服务课程建设到专项督导再到课后服务师资薪酬补助以及教育评价,这一政策体系将助推人才培养全链条,有望继续全国领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