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浙江省杭州市教育局官网挂出的教师拟录用名单引发民众热议。名单中的186人,有162名硕士、4名博士,有的毕业于斯坦福、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名校。事实上,这并非杭州的独有现象。近年来,一些大城市,特别是沿海较发达的一线和准一线城市,中小学新教师入职门槛日趋提高,新进教师中出现名校硕士甚至博士毕业生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2月22日中新网) 对于名校硕博竞争中小学教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没有疑问的是,从“家有三斗米,不当孩子王”的尴尬处境,到名校硕博竞争中小学教师,这的确表明,中小学教育的投入在增加,教师岗位的吸引力在增强,吸引优秀青年从教已经从口号变为现实。 但是,在看到进步的同时,也要看到不足。比如这些名校硕博,并非从求学时就选择的是教育类专业。他们愿意竞争中小学教师,只是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所做的次优选择。不论是否愿意承认,这恐怕是一部分人的真实存在。还要看到的是,名校硕博竞争中小学教师,大都选择的是沿海较发达的一线和准一线城市,选择的是这些城市中的顶尖名校。对于更多普通中小学来说,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来说,名校硕博应聘中小学教师是不存在的。 还要注意到的一个事实是,名校硕博虽可跻身优秀人才之列,但与优秀师资并不能划等号。对于教师这一职业来说,高素质、专业化是其终极目标,甚至可以说是需要一些天赋的。“不一定所有的名校毕业生都是最优秀的,都是最适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事实上,一些学校在招聘教师时,校方会关注应聘者的毕业院校,但这不是唯一标准,学校还会考虑应聘者的综合素养。以小学为例,就会考察应聘者的爱心和耐心,关注应聘者的亲和力、学习力等。 吸引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任教,让优秀的人才培养更优秀的未来人才,是好事。但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任教学科知识,也需要深厚的教育专业素质。有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整个教师教育体系,实行开放式教师教育制度。即,有意愿当中小学教师的学生,本科阶段在各自院系接受通识教育和未来任教学科的专业基础教育,本科毕业后进入教育学院攻读相应的教育硕士学位,即“学科+教育”模式,使他们入职时即已达到较高的专业化水平。 这样的建议,是有价值的,也是有利于培养优秀的高素质、高层次、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经过专业的浸养,对于名校硕博从事教育事业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关育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