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3月11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双一流”建设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作为当下高教界最为关心的话题,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在全国两会上也引发了代表委员的热议。在此之前,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已经公布,标志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

    (3月9日 人民网)

    不再区分A类、B类,避免划分三六九等,涉及高校从140所增加到147所……前段时间,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不再将高校人为划分为三六九等,大大强化了一流学科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位置。这也说明,建设一流大学必须以一流学科作为基本抓手,没有一流学科也就谈不上一流大学。

    “双一流”建设,不是要重复再讲一遍“211”“985”的故事,要努力避免出现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建设等问题。在评价上,要鼓励高校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通过设立常态化建设监测体系,聚焦内涵建设,突出服务贡献,综合呈现高校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结果,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围绕特色提升质量和竞争力,在不同领域和方向建成一流。

    这个意义上,“双一流”名单其实不是一个排行榜,而是一份强化诊断功能和以评促建的“诊断报告”。大量“双非”高校并非“双一流”建设局外人,而同样都是建设主体。所谓淡化身份,主要就是要淡化乃至消除依附于身份之上的特殊利益和资源。鉴于“双非”高校大多是地方性院校,要想在“双一流”建设中取得突破,离不开地方政府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支持。反过来,高校也应主动扎根、主动作为、加强合作,在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以促进校地共赢建设“双一流”。

    只有选择内涵式发展,高校才能建设出高品位。项目不是越多越好,经费不是越多越好,论文也不是越多越好。教育的长周期性,决定了高校要关注长远目标,不能急功近利,聚焦攻克各类“卡脖子”技术,推动原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不断提高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发展以及区域发展需求。

    在“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的评价思路下,“双一流”不会是永恒不变的称号,其内涵也将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双一流”建设,因此是不断追求卓越的一个持续过程。历史经验表明,世界高等教育版图随着世界经济社会格局演变不断重塑。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国高校大放异彩的时代正在到来。紧扣时代脉搏,抓住历史机遇,永葆奋进姿态,坚持一流目标,“双一流”建设必将成为新引擎和新动能,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舒圣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