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扫地阿姨成大学老师”引发关注,不少网友质疑学校聘用程序和录用标准。10年前,湖南某职院在湘潭建校办学时,刘珍华被拆迁安置在学校对面小区。依靠安置房门面和空余房出租及其他收入生活,刘珍华并不缺钱,但她不想闲着,于是申请并获得了学院内一份清扫工作,到现在已有10年时间。 (3月8日 天目新闻)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高校教师有着较高的准入门槛,需要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既没有太高的学历,也年过六旬,“扫地阿姨成大学老师”显然打破了人们的固化思维。在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下,一些人习惯“阴暗想象”和“恶意揣测”,质疑其中存在猫腻和藏污纳垢的暗箱操作。实际上,这种蜻蜓点水、断章取义的“浅阅读”,本来就很容易造成误读和曲解。 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的指导老师,这位扫地阿姨类似于高校盛行的业界导师、兼职导师,具有一定的荣誉性和象征性。“扫地阿姨成大学老师”只是全员育人的一种革新,和办理了入职手续的高校教师有着本质的区别。 虽然和持有教师资格证的高校教师有所差异,但扫地阿姨同样可以起到育人功能。在物质生活丰盈富足的背景下,扫地阿姨并没有沉湎于消费与享乐,而是选择了在平凡的世界里做一个看上去并不够光鲜、体面的普通劳动者。真正热爱劳动、认同劳动,不为物质诉求而为满足精神需要,作为拆迁安置户的扫地阿姨有着与一些人不一样的精神世界。 不缺钱也不想闲着的扫地阿姨,并没有将扫地当成“打酱油”和“玩票”,而是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成一行”;卖力干活、把学校楼道擦洗得整洁干净,她成为劳动者的榜样。面对他人的目光,扫地阿姨乐观自信、自尊自强,敞开心扉主动去接纳别人……“扫地阿姨成大学教师”不仅是一所高校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和价值认同,也彰显了育人理念的转变。 不论是“给后勤人员敬礼”,还是“宿管阿姨成名师”,抑或“保安成生活思政导师”,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普通劳动者的育人功能,通过教育创新来改善和优化劳动教育。在劳力基础上劳心,给予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以足够的关心和帮助,打破“出身论”的“扫地阿姨成大学教师”,做到了切中时弊——部分大学生不会劳动、不愿劳动甚至鄙视劳动,进入职场之后也缺乏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与说教相比,扫地阿姨的言传身教、躬亲示范,显然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让劳动更有价值、劳动者更有尊严,离不开劳动教育的春风化雨。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提升劳动技能,也有助于精神补“钙”,增强大学生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力量。 杨朝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