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市人民小学因“有偿帮助”同学做作业而引发的“20元风波”,令人感慨良多。 聪聪平时做作业又快又好,不知怎么的,竟开始向同学提供收费辅导服务:教一道题目,收费2元。乐乐是第一位顾客,而且一次性预付了20元,后来觉得题目简单自己会做就后悔了,然后两人开始吵架。班主任发现后,要求聪聪退还钱款,不料他当场表示不服:凭智慧赚钱,为啥要退? 帮同学做作业竟然变成了一门“生意”,这种似乎只有在影视剧才有的场景确实有些出人意料。一个愿买,一个愿卖,有人觉得挺合理,也有人指责这样做功利心太重了,同学之间互帮互助是应该的,给钱就变味了。 同学“互助”变“互利”,难道现在的同学关系都如此“赤裸裸”了?孩子的世界可能很单纯,当然不能完全以成人的视角来衡量,但也不能一笑了之。 老师调查发现,“有偿帮助”并不是聪聪的创意,班级里时有发生。这些孩子的“生意经”到底是从哪学来的?经过与学生及家长的交流,老师有了大致了解:学校经常组织义卖活动,所以很多同学认为在校园里买卖是被允许的;之前媒体报道过的大学生通过“帮同学拿快递”成功创业的新闻,更是让孩子们认为类似“教题收费”的行为,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之一…… 看来,不是孩子们不“单纯”了,而是有很多外在因素让他们觉得“有偿帮助”是一件合理的事情,是凭自己智慧和劳动挣钱。事出有因,孩子们的行为固然可以理解,但“有偿帮助”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却不能等闲视之。 身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孩子们头脑活络,有经济意识当然是好事,但“花钱买服务”的概念不能模糊。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不宜简单用金钱来衡量付出和回报。倘若连帮忙解题都要用钱解决,人与人之间情感会变得淡漠,谈何同学情谊? 更可怕的是,如果对这样的现象习以为常,会让孩子们以为“金钱是万能的”,什么东西都可以用钱获得或者什么事情都可以用钱解决,进而影响他们的金钱观与价值观。 “有偿帮助”出现在校园,但家庭却是其重要源头。记者在杭州3所小学的中高年段做了随机调查,发现通过家务“按劳取酬”的孩子,每个班都有,最多的班级超过三分之一的孩子有类似经历。最终,经过老师引导,孩子们意识到了“有偿帮助”的不妥。但这个财商教育的生动素材,却依然值得引发深思。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进步,孩子的“财商教育”日益得到重视。但要明白,财商教育要与钱打交道,而绝不只是想办法多赚钱,其根本目的在于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既不能对金钱没概念,更不能对金钱看得太重,一切向“钱”看。 胡欣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