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3月15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300万人将落榜? 考研也要供给侧改革

    3月11日,《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国家分数线)发布,话题瞬间引爆热搜,留言区不乏有即将上岸的“天选之子”,但更多的考生评论直呼“考研太难了”,让许多网友产生共鸣。

    (3月12日《每日经济新闻》)

    公开数据显示,全国报考人数在过去12年间实现3倍数跃升。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全国报考人数为457万,而2022年院校计划招生人数110万左右,考研人数的增幅大于录取人数的增幅,自然“考研太难了”。

    但这仅仅是表面现象,像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一样,考研同样存在结构性矛盾。让考研促进就业,同样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破题。

    一是继续适当扩大考研录取人数。高质量发展必须有高质量人才的支撑,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增加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很多家庭愿意供孩子读研,家庭需求也是客观存在的。这都要求加强考研录取人数的供给,坚持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数量与质量相统一,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二是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推免改革,加强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学生就业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一些家庭没有能力供孩子考研,但是,由于高校专业设置、教育方式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家庭也不得不为了躲避就业难而供孩子读研。结果就是本科阶段成了“新高中”,研究生阶段成了“新本科”,考研成了“新高考”。而一旦考研落榜,反而加大了就业难度。这就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考研难,一方面就业难。

    三是进一步推进用人评价改革,推进社会从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的转变。在用工招聘中,非“211”“985”毕业生的简历不看,非硕士博士学历不动心,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不招,相关报酬待遇与学历挂钩,职称评聘也设有学历门槛,种种学历歧视,倒逼本来不想考研的学生被迫考研。

    因此,一方面要改变评价机制,扭转用人单位“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盲目“高消费”状况。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横向融通,实现中职与高职的纵向畅通。通过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实现职业教育层次升级、质量升级、社会的认同度和美誉度的升级。

    丁慎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