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来各种涨价,美术课从300多元一节涨到400元一节;舞蹈半年课程涨价1500元;硬笔书法课现在是200多元一节。”北京市西城区居民常飞家有一女,他原本想让女儿对“琴棋书画”都有所涉猎,但因为培训费用越来越高,最终不得不放弃了“琴”和“棋”。 (3月11日《法治日报》) 无论是出于孩子全面发展的考虑,还是提高升学筹码的角度着眼,非学科类培训原本就是培训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双减”压缩了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生存空间,非学科类培训“趁机起势”,价格肆意上涨,正在走向学科类培训的“老路”。 一是加重了学生负担。据报道,“双减”实施后超八成受访家长选择给孩子增报兴趣班,夸张的是孩子出一个兴趣班的门,转瞬又进另一个兴趣班教室,艺术、体育、科技,一个都不能拉下。非学科类培训,已经成功占领孩子学科类培训的时空,不少孩子的负担并没有实质性减轻。而且,随着非学科类培训市场营销急速升温,一些机构趁机涨价、倾销课时,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 二是过度营销制造新的教育焦虑。一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过分夸大非学科培训的作用,鼓动学生参加考级,还有的借着体育、艺术进中考之机,给家长制造新的教育焦虑。不仅如此,其功利性、逐利性、短视性培养策略与思维,也与艺术、体育、科技教育的宗旨不符,消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与长远发展。 三是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拥有自主定价权,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适度提高价格。但一些机构在经营成本不增的情况下,涨价过高过度逐利,与教育公益属性相背离,涉嫌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也导致市场不良风气的蔓延。其许多营销行为和市场行为,与治理前的学科类培训行为如出一辙。 四是非学科类培训野蛮生长,正在走向学科类培训的老路。因此,必须纳入法治轨道,全面加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监管,不断巩固深化治理成果。目前,浙江、天津等地已先行探索建立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管理制度,这是一个好的开头。对于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和人员来说,也是警钟,野蛮发展,终将迎来强监管。关育兵
|